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琛瓯洗尘沏茶是家庭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瓯,乃景德镇人,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的茶具美观、耐用。可是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于是,琛瓯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解开了,茶具恢复原样。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第一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
如今,“琛瓯洗尘”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后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尘”二字,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今天云南的思茅市仍然成活着世界上树龄最长的“茶树王”。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礼节,在中国流传至少已经有着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期,中书郎王蒙就用茶汤待客,太子太傅桓温、吴兴太守陆纳用茶果宴客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也是以茶敬客的民俗的反映。
随着饮茶、敬茶习俗的发展,还从中派生出了许多别致有趣的茶俗,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习俗之一。如“吃茶、点茶、送茶”,也是订婚、贺婚的代名词。在我们山东的婚俗中,男女青年订婚的彩礼中,有茶叶一物。每当有婚庆,亲朋好友在结婚当日或是前两日,前来贺喜并且给以金钱物质上的资助(随礼),这个礼节俗称“点茶”,也叫“送茶”。以前对这个礼节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婚俗却同茶叶挂上了钩呢?
后来才明白,这是茶俗在婚礼中的反映。早在宋代,这种吃茶与婚配的关系,在一些文人的著作中就有记载。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写到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吃茶订婚的风俗:“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婚娶时,相聚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这里所写到的,就是每年春天的湘西山区村村寨寨的男女青年对山歌,互发爱慕之情,用约请吃茶来定终身婚姻的一种含蓄的表达。而且,陆游的记载,还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宋代的湖南山区少数民族中,已经有了以茶订婚的民俗。这和茶叶起源于中国的云贵湘高原地区,也是最早制茶饮茶以至输出茶叶的历史是一致的。宋朝吴自牧写的《梦梁录》中也谈到了当时杭州的这个与茶有关的婚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明末著名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多次提到青年男女以茶行聘的婚俗。在《陈多寿生死夫妻》一文中,写柳氏嫌贫爱富,要女儿退还陈家聘礼,另选富家子弟,女儿却反驳说:“从没见过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柳氏的这个女儿很有情意,忠于婚姻的契约,从一而终,誓不做另攀高枝的苟且之事。曾经在俺潍坊做过潍县知县的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写了一首《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郑老夫子笔下的这个农家小姑娘是很大胆纯情的,直白的邀请自己意中的大男孩儿来家中吃茶谈婚,还叮咛他不要跑错了路,上错了门,只有湓江口边上的那家门前生长着一树紫荆花的茅草屋才能去!呵呵,可千万别错过了人家!
有趣的是,杭州是产茶叶、丝绸的名胜之地,订婚时要送女方上好的茶叶丝绸等物,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曾经在北方的一个沿海乡镇工作,有户人家给儿子订婚时陪送的是绸子,而不用缎子,说是用缎子不吉利。但后来他们家五个儿子娶了媳妇,生的都是女孩子。我至今也没搞清楚绸子和缎子有什么区别,也不是说生女孩儿不好,而是这些习俗,也不见的有什么道理,只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罢了。
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劳动体验、社会实践乃至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茶与婚姻的关系,由来已久。为什么在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茶叶能加入到婚姻习俗中呢?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讲得很明白,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这个说法在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中也有类似记载。清代曹廷栋的《种茶子歌》中也有阐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茶树宜种籽。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古人认为茶树只能用种子繁殖,播下茶种以后生根发芽,不能“挪窝儿”,如果“挪窝儿”(移植的方言)就会死去。我到杭州去的时候,到龙井问茶,曾特意询问茶农,茶苗可不可移栽?茶农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看来,古人的这个种茶知识显然是一种误解。但现代归现代,古人是把茶树的这种“安土不迁,迁则枯死”的特性引入婚姻礼俗中,以茶为聘,将茶作为一种吉祥物,就是希望男女爱情婚姻忠贞稳定,白首偕老,至死不变,尤其是对女子,要求她从一而终,不能身嫁二夫,这是符合我国传统道德的。而且,茶树是长绿树,在婚姻中引入茶树的这个品性,也是借此比喻爱情之树常青,爱情之花长开。婚姻好合,象茶树那样一种不迁,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合家兴旺发达。在产茶的中国南方,这个特定的婚姻茶俗不难理解,在不产茶的中国北方的山东寿光,婚礼中也有这个茶俗,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这显然是一个南俗北上、文化习俗南北交融的例证。
我在研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在这部巨著中对饮茶以至茶俗的描写和点评。第三十一、三十二回写贾宝玉将张老道赠送的金麒麟丢了,被史湘云捡到了,送还给他,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袭人斟了茶来与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你前儿大喜了。”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这是一处写袭人敬茶时顺便问证史湘云订婚消息的正文,作者将敬茶吃茶与婚姻聘定巧妙联系在一起,别致有趣。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请贾母、宝钗、黛玉诸人品茶一段,靖藏本有畸笏叟的一段批注: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这是关于“送茶”的一处有着明确纪年的批注,根据婚姻中的茶俗,我认为这是写脂砚斋、畸笏叟与曹雪芹幼年时在一处名为谢园的地方参加婚礼时相逢的记忆。还有一则批注,三十八回湘云请客,众姊妹作菊花诗螃蟹咏,贾宝玉特要合欢花浸的酒,此处庚辰本双行夹注:伤哉!作者犹记矮奥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这是脂砚斋在书中两处关于“茶”、“酒”的点评。起初我很疑惑,少年之时“送茶”、“酿酒”的日常生活情节,大都是富有情趣的记忆,为什么竟然是“伤哉”凄凉的追忆?!这和《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入梦,警幻仙子在弥散着“群芳髓”幽香的室内特意献上的茶、酒是紧相关联的。警幻仙子命小鬟献上的茶是:出自放春山还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而酒乃是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麴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为什么茶、酒中有屈(“窟”下有屈,“麴”谐音屈)有悲?为什么脂砚评注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关键是曹雪芹将民族化的茶俗注入了自己的感知,结合自己家族久历繁华又坠深渊的苦难经历,创造性的赋予了“茶”和“酒”以特殊的字面意义,就在于谐音查究,因查究而成红楼之屈。追忆过去的美好,面对因查究而残破的家族和凄惨的人生,脂砚、芹溪等焉能不伤心坠泪!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发展,是全书的一条主线。近日重读《红楼梦》,其中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也写到了“吃茶”的婚俗。文中这样写到: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进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唯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听见房中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凤姐道:“前日我打发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哪里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坫污了谁呢?”
曹雪芹这段文字从王熙凤赠送黛玉茶叶又引出了王熙凤打趣黛玉,借“吃茶”的婚俗为宝黛二人提动婚姻。《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在宝黛二人的婚姻处理上,并未按照这个前提正常发展,而是在贾母的安排下,采用了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宝玉和薛宝钗成了亲。而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这里,涉及到了黛玉如何死去的情节安排。我们根据脂砚斋和畸笏叟等人的评注、作者同时人富察明义及稍后的舒元炜序言中得知,曹雪芹是完成了全书一百余回的创作的。但因在借阅中令畸笏叟等痛惜不已的“迷失无稿”,加之某个重要人物“索书甚迫”,在曹雪芹和脂砚斋死后,该书后半部分真稿成了下落不明的谜团。迷失原因之一,当是“恐其中有碍语也”以及后人笔记所道的“后编因触忌太多,未敢流布”。我们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原文中的暗示,特别是脂评所提供的线索,如《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以及茜雪、红玉后来到“狱神庙”探望宝玉,等等,都是和抄家紧相关联的情节,而这在康雍乾时期疯狂的文字狱迫害,汉族知识分子噤若寒蝉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我从阅读和相关资料的分析中得出的观点是,目前论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基本上是采用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段,完成了对贾宝玉和他的家族命运的塑造。特别是末章写贾宝玉在获得功名以后,抛弃亲情爱情,被疯僧跛道又挟归青埂峰,这和有脂砚斋加写大段前言的第一回,是紧相照应的。虽然宝黛爱情在封建家长的安排下夭折了,这和前面主体文字非常的不吻合。我从其中使用的方言推测,这些文字是曹雪芹死后,风烛残年的脂砚斋(或是文中提到的东鲁孔梅溪)在无奈之下仓促中写就的文字。虽有微瑕,尚属完璧。后来《红楼梦》在传抄中形成了一个阅读高潮,“《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红楼梦》序言)。在此情况下,程伟元、高鹗刻版出书牟利,数年中,他们辛苦搜集中幸运地在一个货郎担子上发现了这些续作的文字。他们是诚实有信的文人,没有剽窃他人成果为己有。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序言中写到:“……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版,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至是告成矣。”高鹗在此书序言中也写到:“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撼。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自胡适先生起,论定这些后回文字是高鹗所作。近年来,又有周汝昌先生论定程伟元、高鹗系乾隆御用文人,是奉乾隆、和珅旨意阉割改作的说法。通过对周汝昌先生的许多论红文章的研读,我总觉得周先生久居北京城,染上了很浓厚的宫廷情结和政治扩大化的毛病,动不动就往皇宫里面扯,很多论点是靠不住的。
周先生认为致黛玉之死的元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关键是赵姨娘不时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说宝黛二人有“不才之事”,王夫人要死抄大观园,主要目标也在于黛玉一人!主要是赵姨娘搞鬼,贾环那小子也使了坏。层层上报,元妃于是明令宣判黛玉“淫贱”,指定贾府聘宝钗而弃黛玉。至此,宝玉奉旨婚配,黛玉遂无由再留人世。并从元春回娘家时所点的两出小戏(出自《钗钏记》),得出了黛玉之死与沉水自尽有关。怪不得刘心武胡诌黛玉系“沉塘而死”,原来根子在此!呜呼!周老此论,贾政、元春爷们儿不亦冤枉乎!
稍有小说阅读常识的人就能知道,小说的主人公的命运是与小说的主题紧相关联一致的。周先生在判读《红楼梦》主题上就存在着极大的谬误,自然在解读黛玉之死上出现这些奇谈怪论。回归小说原本,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得出《红楼梦》全书意在揭露苛刻的“孽清”查抄成屈,因而“筵散花谢”,作者由繁华富奢的贵公子跌落社会深渊以至“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半生潦倒”的痛苦生活。所以“怀金悼玉”的《红楼十二曲》中《终身误》、《枉凝眉》等,特别是《飞鸟各投林》所预示的,以及第七十三回开始写出的“抄检大观园”,连同续书中所写“将甄家治罪,调取进京”、“待罪边隅”,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都是查究!查究才是《红楼梦》一书的最关键字眼。前八十回曹雪芹原著中反复强调的是“盛宴必散”、将来贾府“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脂砚斋也对此锥心泣血,感伤万分,不时加以哀伤的评点。
《红楼梦》开篇设计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盟誓以“眼泪还债”而降生。文中黛玉的哀唱《葬花吟》以及“诔晴雯,实诔黛玉”的《芙蓉女儿诔》等处,我们也可以判读出贾府在遭到重大变故的情况下,这些如花女儿遭“飞灾惨祸”摧折的苦难经历。因此,根据曹雪芹写下的宝黛二人婚姻因茶俗而起的情节,我们也可以判读出他们二人不能成婚的真正根源亦在于因查究而夭折。促使黛玉“泪尽夭亡”的,自然是查究所致!悲剧发生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宝黛爱情在贾母的呵护下,快要功成圆满了。不料好事多魔!是他们二人谈婚之时恶鬼来捣乱了(这与因茶谈婚的情节安排在叔嫂遭遇魇魔法之前是一致的),瞬息间乐极生悲。贾府在元妃从殉而死之后,又遭到了暴君的查究。贾雨村等人皆机落井下石,贾赦等人逼索财物致人死命的罪恶事发,熙凤敛财害命、宝玉“声色货利”结交匪类等种种造孽之事也被告发。宝玉在得北静王等救护下与凤姐仓皇出逃,逃难中凤姐病情加重客死他乡,最后“衣锦还乡”魂归金陵。宝玉在风雪弥漫的严冬里,身披破毡,吃着难以下咽的酸齑,被羁押在狱神庙中。这个时候,富有情意的茜雪、小红不记前嫌前来探望,为他带来一点衣食之物,落难中的宝玉感伤不已。避祸中的宝玉不能归来,贾母又遭此大难去世,家人四散,林黛玉在这样的打击下,急忿攻心,日夜悲啼,终于病体不支,泪尽而逝。此即所谓“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
乾嘉时人叶崇伦有诗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因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何事先生曹雪芹,缠绵能说梦中因?只因遍历红尘劫,悟彻前身与后身。”黛玉之死以及宝黛爱情悲剧,是所有红学爱好者热心探讨的热门话题。我们研讨《红楼梦》,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臆测主人公的命运结局,必须从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主线、人物评价以及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和探究。以上是我个人的一得之见,还望大方之家能给以指正和讨论。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带你了解一些常见的内蒙古习俗-内蒙古风俗习惯与禁忌。
假如你有机会来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拥着进入蒙古包。蒙古包里铺着毡子或地毯,大家都席地而坐,在毡子上坐着是可以不脱鞋的,这不算失礼。但待主人让座后放可就坐,然后要顺次向主人全家致以问候。见面礼仪过后才开始说明来意谈正事。
一、 客来敬茶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但这些奶食品都是很饱人的,所以如你不便多吃,掰一小块奶豆腐或舀一点奶油表示品尝就行,这同样使主人高兴。
二、奶酒敬客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要是你表现出几分客气的样子,大家就唱起感人肺腑的敬酒歌,主人则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当你接受主人的盛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时,主任会感到极大的愉快。因为你尊敬主人并接受了主人象奶酒一样纯洁的友情。这时候,好客的主人遇到知心朋友,和你对酌,多喝几盅酒。确实也有那种“相逢意气为君饮” 的豪迈气概。只有在这时你才真正置身于蒙古“酒文化”的欢乐气氛中。
三、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送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四、敬鼻烟壶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五、禁忌礼节——火忌
禁忌礼节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六、禁忌礼节——忌蹬门槛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官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七、禁忌礼节——水忌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休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八、白 节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九、祭火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十、祭敖包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十一、祭尚西
蒙古族还有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额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
十二、祭成吉思汗陵
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把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十三、祭苏鲁定
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园内。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微,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祭祀时,祭桌上摆放了整羊,还有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地叩拜苏鲁定,借以表达对成古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附:其他忌讳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
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2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减肥不反弹—汉方佰草堂减肥茶
下一篇: 25种花草茶让你瘦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