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一生作过不少画,茶画是他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伯虎的茶画,也是明代茶画的一绝。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茶画,作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当然离不开上述特征。
风流才子唐伯虎,是明代着名的文人,诗词书画,样样精绝,他的画充满了浪漫的情调与豪放的风格,但又不是放荡不羁。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是他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房中,门户大开,一人正在就读,案头置有茶壶,茶盏,品茶就读之意韵荡然飘出。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桥中,身后跟着小童,小童手中抱着古琴……也许,这又是一个契合自然的茶人。此画左边,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这是明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雅仕隐居图。《事茗图》,不管是画还是书,都是明代佳品。
如果说,《事茗图》是一种朦胧的意境韵味美,那么,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画《品茶图》,则是清晰美。《品茶图》宛如一幅特写镜头的画。画中一位雅士稳坐于旷野之中,松树之下,他的身边放着茶杯,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琴女坐姿雅美,弹琴情入曲境,茶童在石后煮茶。此画,人物的画面较大,人物的表情清晰可见。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茶画作品,是与明代的茶文化特点紧紧相连的。上面说过,明代的茶艺思想,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茶人友爱,和谐共饮。这些意韵,在两幅茶画中都得到很好地反映。
为什么明代的茶文化主张契合自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明代开基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茶文化的主导与发展者,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在政治上,他失了意后,十分厌恶宫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因而,他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创出了自然派茶道。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失意的文人,开始步入并留恋起此道来。
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的绝品,在中国茶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唐伯虎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唐伯虎作品特点,唐伯虎绘画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
唐伯虎个人资料介绍:
唐寅,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伯虎在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嫌会试、涉嫌泄提案,被革黜,妻子改嫁,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一生坎坷。
一、 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1470-1524),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 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州山人稿》)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 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经几番周折后,证实无罪。释狱后,落魄潦倒,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三十七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唐寅坎坷一生,贫困凄苦,享年五十四岁。 二、 唐伯虎的轶闻轶事 「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人们只知道他少年时候顽皮;青年时风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所以世人将他的一些故事添枝加叶,以至於编造成许多传奇小说,例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等。但关於传说中唐伯虎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可以透露出,这位才子画家性格上的风流狂放,不居礼法。 当时,唐伯虎已是明代有名的画家。所以,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仗著自己的权势,向唐伯虎要几幅画,但唐伯虎生性不畏权势,而好结穷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宁愿作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理会那些高官贵人。 从前有本叫《九美图》的书,讲的是唐伯虎娶了九位美女的故事,情节很离奇,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这桩事,不过唐伯虎画九美图倒是真的。九美图的由来,是祝枝山有一次去拜访唐伯虎,而与唐伯虎打赌,只要唐伯虎能在一年内,将苏州城里有名望的小姐,画出十张美女图来,祝枝山将付给他三百两银子。但当时唐伯虎却忽略了: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来十张美女图?这时,书僮唐兴建议唐伯虎,每月初一、月半到玄妙观去,必可轻易的得到十张美女图,但唐伯虎只完成了九张,而这九张美女图也就因此被保存了 三、 祝、文、张与唐伯虎的奇文逸事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虽为举人,但无意於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性情相近,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一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於是两人之作,御史极为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书,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文璧,字徵明,亦是唐伯虎的好友。但因为小时受父亲文林的严格管教,从不敢拈花惹草,所以当唐伯虎和祝枝山瞒著他请来两小妓对他开玩笑时,徵明即为此写了封长信,规劝唐伯虎。 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当真,两人二十年的友情从此失和。直到十年后,唐伯虎给徵明写信,坦率检讨自己的过失,徵明读毕即赶往桃花坞,两位挚友才在泪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因此,两人友情更加深厚,无话不谈,直至唐伯虎过世。 张灵,字梦晋,自幼聪明过人,曾在童子试中得到状元,但因父亲早逝,渐渐疏狂不羁,嗜酒如命。祝枝山见他可惜,收他为徒,从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云游四海。有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发现没带钱,於是唐伯虎找张白纸,几笔勾勒,便成青山绿水,祝枝山接过笔,题了四句诗,更增色不少,最后梦晋在绿水旁添了个汲水小童,顿使画面生气盎然。此画不但付了酒钱,更让他们多喝了几杯。〔梦晋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终为唐伯虎他们的最佳挚友。〕
明四的才子中唐伯虎名气最大,其中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 历史中的唐伯虎究竟是怎么样子的, 我把多年搜集 的唐伯虎的绘画资料分享给大家! 唐寅步溪图 画作赏析 一人徐步缓行,一人与之相对而立,神态怡然。衣纹洗练流畅,衣袖随风飘舞,生动刻画了悠闲自在的隐士形象。用笔苍秀,构图高远,画格既有南宋[院体]画遗风,又具有元代文人画秀雅的特色。右上自题诗云:[卜宅临溪上,开门近步头。渔樵通互市,耕钓是贻谋。山晓青排闼,波晴绿漾舟。主君朝学海,枕石漱清流。姑苏侍生唐寅作《步溪图》并题奉呈黎老大人先生。]下钤二印。 唐寅 草屋蒲团图 画作赏析 此幅画面环境幽雅清静,给人以深厚、凝重之感,呈现出大自然的生动景象。为唐氏作品中少见的浑厚、凝重的作品。画心绘江南初秋景色,环境幽雅清静,给人以深厚、凝重之感,呈现出大自然的生动景象山峦起伏,晨雾飞动,溪水潺潺,书声琅琅。前景画草屋于高山脚下,屋内一士人抱膝坐于蒲团之上,侧首注视行走在石板桥上的书童,屋内几上放着书卷,似在晨读。整幅画面的景象清新幽静,凝重精炼,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中追名逐利、奢华淫逸的厌恶。 唐寅 柴门掩雪图 自题:「 ”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 宫妓图 创作背景 前蜀后主是个荒淫无度的君王,他的私生活占据了关注国事的时间。他热衷于和身边一群奸佞之徒无拘无束地吃喝玩乐,嬉笑打闹,喝酒时喜欢行一种摇头一类的酒令。喜欢出入烟花柳巷,为防别人认出自己,便下令全国的老百姓都戴上能遮住头的大帽子,时人谓之「 ”泥首包羞”。后唐的军队打来时,他仍在饮酒,兵士们都说:「 ”没什么,再行一把摇头的酒令吧。”唐寅于画中题款所记「 ”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王衍平时喜欢宫妓们戴上莲花冠,穿道袍。在他看来,这样看起来更加妩媚动人,风情万种。他曾与母亲、妃子带上一群宫女去成都附近青城山上的上清宫游玩,也让宫女们戴莲花冠,穿着道袍,衣服上还饰有精美的云霞图案,远远看去,犹如神仙下凡,真乃皇家气派。最终被后唐庄宗灭了族。唐寅创作此画《孟蜀宫妓图》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 唐寅 骑驴归思图 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拉长拉细,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此图画山花烂漫,高山叠巘、流泉断涧之景。盘曲的小路连接着临流危桥和谷间茅屋,其间有负薪过桥的樵夫、骑驴归家的士人,表现了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唐寅画笔初出周臣,上追李唐,后渐变其法,由坚挺方硬的刮斫转向秀逸的勾皴,且时以长披短拂出之。此图画法熟练,石皴和树干都用湿笔中锋,把大斧劈皴变为带水长条皴,秀润缜密,挥洒自如,已展现出唐寅独特的用笔格调。 事茗图 《事茗图》描绘了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黑,皴染圆润,凹凸清晰可辨。远处峰峦屏列,瀑布飞泉,屋舍置于四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清净宜人。画面用笔工细精致,线条秀润流畅,墨色渲染精细柔和。 [1] 《事茗图》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是作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代表作。 唐伯虎像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 ”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有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 ”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 ”吴门四家”。 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征明影响,多「 ”吴派”痕迹,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宗「 ”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仿学南宋「 ”院体”,然于刚劲雄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更多文人画笔意,景色简约清朗,用笔纤细有力,皴法灵活多变,墨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秀润。人物画造诣也很深,兼善工笔重彩、工笔淡彩、白描、水墨写意诸法,形神俱备。 欢迎各位看官,如果您有唐伯虎的画图片,欢迎分享!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滋补健身方
下一篇: 治眼疾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