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膏?
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摘自《普洱茶膏--一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
茶膏历史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是选用百年、千年古茶树乔木茶叶原料,通过186道秘制工艺、历时72天,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古时君王御享,现代政商精英名流专属。
茶膏始于南唐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这期间,茶膏沿着民贡(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茶膏成于宋代
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相比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茶膏兴于清代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云南土司向雍正皇帝进贡普洱茶膏,随后雍正令御茶房督造御用普洱茶膏。随后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都对普洱茶膏喜爱有加。
茶膏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将茶叶的纤维物质去除以后的产物,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速溶茶,其最早的记载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和现代的速溶茶粉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中国古代明清以前,散茶较少,最早制茶工艺多数是要将茶叶捣碎,这样就会产生茶汁,待茶汁干了以后,就是茶膏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茶膏品质比较差,茶膏后来经过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制作茶膏,采用压榨、熬制等方法,尤其是到了清朝,普洱茶用作茶膏原料,后来皇家自己在紫禁城内制作茶膏,达到古代制作茶膏的最高水平。
可想而知茶膏是茶叶的精华,一斤茶叶弄不出多少茶膏,所以是比较贵重,古代的茶膏也主要是作为贡品,清朝的茶膏一个是熬制的茶膏是西藏活佛等上层人士的用品,民间是不许使用的,清宫廷茶膏就更稀见了,一般百姓不知道也不足为奇。现在的茶膏同样是比较小众的产品,好的茶膏价位比较高,差的茶膏口感不好,所以知道的人也很少。目前茶膏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有待进一步发展。
普洱茶膏是什么:答案是普洱茶?。普洱茶膏是一种速溶茶,为普洱茶的衍生品,即采用云南乔木大叶种茶青为原料,经加工与发酵后,再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最后将获取的的茶汁进行再加工,最终还原成一种固态速溶茶,其次,普洱茶膏具有体积小、价值高、易冲泡、便携带等优点。普洱茶膏是一种以普洱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糊状饮品,其口感甜润,滋味独特,是普洱茶的一种创新消费品。普洱茶膏选用嫩叶、芽头生长良好、质地细嫩的普洱大叶种茶为原料,经过筛选、清洗、蒸煮、压榨等工艺制成,保留了普洱茶的天然香气和滋味,同时富含茶多酚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8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邹水英生平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