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茶叶通过外观以及内质判断茶叶品质高低,冲泡茶叶观察汤色,不少劣质茶叶具有浑浊或者汤色过深等问题,以下总结汤色问题六大点。
混浊(杯底呈现渣末):揉捻过度,尤其是团揉过度。揉捻机或其它制茶器具上,茶粉(末)未清除干净。
混浊(汤液不清,不明亮):炒菁时,茶叶含水量控制不当,导致揉捻叶太湿起泡沫。
汤色淡薄:炒菁时,炒的太干。泡茶用水,水质不良。
太红:发酵过度。茶叶长期贮存不当,劣变。(此类茶样多带陈茶味)。
呈现淡青紫黑色:泡茶用水或器具含铁离子或其它二价,三价金属离子。
红褐带黑:茶叶经高温(140℃以上)长时间(4小时以上)烘焙。
茶汤的4种状态你遇到过吗?
一杯茶 ,首先“干净”是前提,才能接下来谈其他。
干净,不仅仅表现在茶汤,还有生态、滋味以及制作工艺上等。
夸一款茶汤好,我们经常会说这个茶汤汤色明亮,没有杂质,但是我们自己泡茶经常发现茶汤里有一些肉眼可见的物质,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一、泡沫
泡沫是茶叶里的茶皂素,对人体有益,古人视其为精华
二、油状物
有的茶,泡出来茶汤表面会有一层油状物,看起来像是
油滴进了茶里,这种油状物也叫茶氲,他会让茶汤的滋
味变得更加醇和,茶汤的口感更厚重,如熟普,茯茶,
红茶,足火的岩茶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三、皮状悬浮物
在制茶时候,茶叶被反复揉捻,导致茶叶表皮脱落,用
水一泡,就会漂浮在水里,虽然视觉上不太美观,但它
其实并非脏东西,也不会影响到茶汤的口感
四、细毛状悬浮物
在细嫩毫多的茶中尤为明显,如碧螺春,白毫银针,这
些悬浮物其实就是茶毫,内含多种有机物质,是茶叶的
精华,泡这种茶的时候就不要用茶滤了
另外,如果使用自来水或者矿泉水泡茶,茶具底部也会出现白色结晶,这是水质问题,与茶叶质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日常泡茶更建议使用纯净水。
一般人都知道,白茶有六种泡法,归类 为:一杯二盖小三大四五飘六煮。
①所谓的一杯,就是杯泡法 取5克左右的白茶,放到玻璃杯或保温杯 里,直接冲90度左右的开水,一分钟后 就可以喝了。
优点:这种泡法最简单自由,居家、旅 行、办公都合适。无需太多杯具,有一个 烧水的,加个玻璃杯或者保温杯就行了, 自得其乐 缺点:比较合适一个人喝,不适合于待 客,也缺乏一些文化氛围和感触。
②所谓的二盖,就是盖碗法 整一套茶具来,像功夫茶泡法一样,取5-8克白茶到盖碗中,用90度左右的慢慢冲 泡,以公道杯分享。
优点:这是最常用的泡法,居家、办公很 合适。两人、三人,乃至六七人,围坐 着,且品且闲聊,轻松愉悦。关键是,这 种泡法冲泡的茶,往往比杯泡法更香。 缺点:旅行中有点麻烦,算是个小缺点, 不过可以用旅行茶具,携带也方便。
个缺点是挺考验水平的,出水太快则味 淡,出水太慢则微苦,要刚刚好才好。有 道是:姐泡的不是茶,是水平。
③所谓的小三,不是那个小三,而是小壶 法 用中品的大肚紫砂壶,置7-10克白茶, 用90度左右的开水闷泡几十秒出水,即 可慢慢品饮。
优点:茶汤清新而醇厚,既有品味又有品 位。 缺点:这算是小众的泡法,原因是好的紫 砂壶不好买,也比一般茶具贵,算是高帅 富、白富美泡法吧。
④所谓的大四,就是大壶法 用大肚高身的大品瓷壶,放10-15克白 茶,用90-100度开水闷泡。
优点:很居家的一种泡法,传统而时尚。 可反复续水,从早喝到晚,味道特别醇厚 和清爽。 缺点:不适合于旅行和一般办公室。
⑤所谓的五飘,就是飘逸杯泡法 取5-8克白茶于飘逸杯中,90度左右开水 冲泡。
优点:算是杯泡法和盖碗法的不完全结合 体,比较简单。 缺点:既结合了杯泡法和盖碗法优点,自 然也凸显了缺点,最明显的就是一些陶瓷 类的文化感触,茶香相比盖碗法也有所欠 缺。
⑥所谓六煮法,就是煮茶法 取15克左右三年以上老白茶,置于煮茶 器中,加常温清水到八分满,武火煮三分 钟左右,滤出茶水,或改文火慢煮。
除了以上六种泡法外,其实还有很多泡法 很不错,只是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略提两种,一种是瓶泡法,一种是冷泡 法。
⑦所谓瓶泡法,就是用开水瓶闷泡 取10-15克五年以上福鼎老白茶,置于开 水瓶(保温瓶)中,冲入开水至满,塞上 木塞,放置8小时后倒出饮用,可隔夜。
优点:口感醇厚,关键是听说降血压效果 特明显,只要不是很顽固的高血压,用瓶 泡法连喝上两到三周,一般会把血压降下 来。 缺点:注意哦,要五年以上福鼎老白茶才 有效,不好买。
⑧所谓冷泡法,就是直接用冷水泡 拿一瓶矿泉水,塞入2-3克左右白茶,盖 好,摇匀,放2小时再喝。
优点:坐车、旅行大杀器。 缺点:浸泡时间长,要2小时以上。
如何通过茶汤鉴别茶叶的好坏
传统鉴别茶叶好坏的方法有很多,从外形到内里,同时要动用眼鼻嘴,要多看、多闻、多喝,即色香味形综合来考虑,这些就是判定一款茶好坏的基本准则。
?
但是今天要介绍的方法,可以说判定好茶与否的捷径,直接从茶的某一个角度切入,可以对茶整体的品质做一个判断,其实最后你会发现八九不离十。
比如拿普洱茶来说,普洱茶的外形比较粗犷,不像绿茶一样娇嫩,如果用外观来评判茶叶好坏,那普洱茶在外观上就不太讨喜。所以不妨从茶汤直接入手,一杯茶只要喝下去,就能暴露茶叶的很多信息。
?
观察茶汤哪些方面?
?
茶汤要趁热的时候去观察,否则茶叶冷掉之后,内含物质会凝结,这样就没办法综合考虑了。
?
观察茶汤的要点,主要是茶汤的色度,亮度和透明度等这几个因素。
?
1、色度
?
我们平时说的颜色,其实是由色度和亮度共同构成的。
?
色度是不能作为衡量一款茶好坏与否的指标的,因为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色。绿茶是浅绿色,红茶是红色,白茶是杏黄,熟普是棕褐色等等,只要这个茶基本符合该茶类的基本特征,就没有问题。
2、亮度
?
也称明度,是指茶汤颜色的亮与暗。但亮度往往容易跟颜色混淆,有的颜色看起来很亮眼,比如金黄,有的颜色看起来很暗,比如土黄。
?
在颜色中,除了色度,亮度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就如红茶,一些优质的红茶汤色十分艳丽,而低档红茶汤色却呈现暗褐,即使在阳光的照耀下却丝毫不觉得明亮。
?
3、透明度
?
这个词就比较好理解了,即茶汤的清澈程度。茶汤的清澈与否,肉眼就比较容易识别,但仍需注意的是判断的时候必须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如茶毫、茶碎末等。
?
好茶的茶汤可以允许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但从上往下观察清澈见底。或使用玻璃公道杯,是清澈还是浑浊,从侧面看更为明显。
茶汤与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
之所以看茶汤就能判断茶叶的品质。是因为茶汤能反应出茶叶在原产地、制作工艺、储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
原产地生态优良、茶树长势良好,制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
?
制作工艺精良,没有明显加工缺陷的茶,茶汤亮度好,不会发灰发暗。
?
储运过程把控严格的茶,较少碎末,茶汤干净透明。
?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颜色,如果是同一类茶,高手通过观察茶汤就能判断茶叶的品质。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也是因为在长期的看茶品茶中实践而来的。
?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很难一眼看过去就准确判断茶叶品质,不妨把茶汤当做判断茶好不好的辅助手段,先看再喝,如果能印证自己的判断,说明水平又提高了。
?
? ?
评判铁观音茶叶质量的好与差,目前主要借助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采用一看,二闻,三摸,四尝来确定茶叶质量。所谓一看,就是看茶叶的外形,干看茶的形态和色泽,湿看茶的嫩度、匀度和汤色。二闻,就是闻茶的香气,采用干闻和泡茶后湿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摸,就好似摸茶叶的身骨,重实与轻飘,光洁与粗糙,以及用手研磨,估量茶叶水分的高低等。四尝,就是选购茶叶时,凡“吃不准”,不妨泡一杯,尝一尝滋味。干茶:[茶色]干茶以绿为美,色泽墨绿和青绿者为上、茶色晦暗者为次,不过目前轻发观音在色泽方面普遍差异不大,低端、中端和高阶茶品没有明朗的界限,不必苛求。
[茶形]素来以颗粒紧结为美,但现在的轻发酵安溪铁观音普遍颗粒不算紧结(与传统观音相比),这主要是制造上的原因,例如过于紧结的颗粒除梗比较困难,反复多次的包揉工作强度也大,对内质没有提升效果,因此颗粒紧结程度同样不足以作为高中低端茶品的判断标准。
[颗粒均匀度]很影响观感,但茶形均匀与否是由后期精捡实现的,对茶品的内在品质并没有什么影响。出于成本方面的缘故,绝大多数铁观音都不会做到绝对均匀,除非为满足市场对奢侈品的需求才会作此处理。闻香三项指标 接下来开始冲泡,首要工序就是闻香[闻盖子的茶香,用盖碗才行,紫砂壶用户无法闻盖香],首先我们冲入水,快速洗茶,复入水,大约浸10秒左右揭开盖子闻香。很多茶友认为香高则为好茶,这是个很笼统且不准确的标准;一部分茶友甚至认为香高到冲则为好茶,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误解,在本地采购审评标准中,盖香指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香的类型,我们简称为“香型”;二是盖香的高扬程度;三是盖香的持久程度。盖香的三项指标 盖香的类型:我们所见的铁观音有无数种香型,这一点大家在各个茶论坛关于铁观音的讨论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只有两种香型被认为符合高阶标准:其一为“煌口香(闽南语)”,即茶香中带有明显的“煌(闽南语)”特征,这个词的含义无法用文字表示,简单点说,它是指一种非常特殊的茶香,是在铁观音兰花香基础上附加的一种味道:带有鲜爽特征,显得有些张扬,100%的茶友都会喜欢它。其二为幽雅类型的兰花香,香型馥郁清幽、有如兰花,这种香型绝不张扬但馥郁持久,从一泡到八九泡依然存在。茶香若符合这两种标准,那么便属上等品之列。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两类香型比较推荐:一是鲜香,即香气中鲜度十足,但不耐存放,一段时间后会非常靠近幽兰香类型;其二就是奶香型,有浓郁持久的奶香、也有只显淡淡的奶香味,茶香醉人。 盖香的高扬程度:很多茶友认为铁观音盖香越高越好、最好香高到冲(去声)或者“霸气”,这也是个经典的误解。铁观音品种特征并不以香高扬见长,我们描述铁观音香型最常用的就是“兰花香”,意思是这两种香风格类似:幽雅、馥郁、持久,而不是高扬到冲的地步(张扬未免流俗)。这并不是说香低才好,而是能够明显闻到,恰到好处,且以馥郁和富有渗透力见长,有如兰花一般。 盖香的持久度:持久度指标经常被人忽视,事实上它比高扬度指标更为重要——高档茶品,盖香可从1水到8水持续,皆为馥郁的兰花香型;中端产品一般能够存留 5水左右,如果1、2水后香衰减得厉害,此茶断难称得上优等品质。铁观音要做到盖香持久,首要的要求就是极佳品质的茶青原料,如果大家对香型没有明确的认识,那么通过盖香持久与否也能够进行鉴别:其一是盖香明显(高扬度恰到好处);其二为持久不退。 高档铁观音茶品要求香型、高扬度、持久度三项指标均为一流;哪一项指标有欠缺那么综合等级就下降了一个台阶。如何评价茶汤 评价茶汤优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1.汤香;2.顺滑程度:3.苦涩感;4.味觉元素丰富程度;5.回甘程度 汤香:鼻子靠近刚冲出的茶汤,微微一嗅,优等品都会带有明显的汤香,尤其是“煌口香”,“兰花香”等特征的茶品汤香更为突出; 顺滑程度:茶汤略凉后入口,高阶品茶汤黏稠中带有米汤香,口感极为柔细,但如果品茶者味觉迟钝,很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茶汤柔滑与否的差异,对这部分茶友,建议喝中端茶品足矣。 苦涩感:入口允许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涩是比较忌讳的指标,不过如果涩感轻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响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级也下降了一个台阶——因为高档铁观音不允许有涩感存在。 味觉元素丰富:茶汤味道越丰富越好。好比熬一锅汤,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较单薄。高档铁观音最重要的区分就在于此:高档铁观音采用优质茶青原料制造,茶青叶片肥厚、富含有机无机元素,对应的茶汤味道也更丰富;中端品相对就会弱一些,虽然它也能够具备不苦不涩、茶汤顺滑等特征。 回甘程度:回甘快且强、持久为优,尽管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回甘表现不可能同中发酵铁观音比拟,但高档铁观音还是要求回甘能够相对明显、持久,至少那些喜爱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茶友在品饮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其他指标:
茶汤色泽:不管是淡绿、淡绿带黄、淡黄带绿还是金黄色,都以色泽鲜亮为上,色泽晦暗者次之,但总体来说茶汤颜色是个次要的指标。耐泡度要求 标准茶量[叶底张开时与盖碗最高处平齐或略凸起],高档铁观音要求能够冲泡八水(八水开始显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开始显水味)也是正常标准;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够7水以上,入门茶品要求能够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不过一些茶青不错的铁观音,有可能因为赶天时的原因较早开采,茶青很嫩,所制产品的耐泡度多在5水(5水开始显水味)左右。一些原料偏老的铁观音也可能只能耐泡5水。三水后没味(品饮者为轻发口味)的铁观音,那么品质低下无疑。叶底的说明 谈论叶底几乎画蛇添足,因为如果各方面指标都一流,茶青原料绝对是相当不错的。出于去红边的需要,一些茶的叶底会稍碎,一些茶的叶底完整性较好,这些都无大碍,只要叶底不碎得过分就可以了。无论茶农还是采购者,在审评品质时都不会研究叶底,多数人喝完后都直接倒掉。
关于酸-传统铁观音的酸 带酸铁观音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是由目前轻发铁观音存在两类酸造成的,网上很流行将它们称为“正酸”和“歪酸”,但什么是正酸什么是歪酸一直都没有过明确的解释。要阐述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从酸谈起。 在90年代中期之前的传统铁观音时代,带酸铁观音被认为是顶极产品的代名词,这类产品极其罕见,都具有穿透力强、带有钻牙缝的感觉,饮完之后,不仅感觉到强劲持久的回甘、还带有明显的生津感,给人美妙的品饮体验:酸而生津,这样的茶被称为顶极产品没有任何异议,但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业界将其简单描述为带 “酸”就是顶极好茶,恰好轻发工艺很容易让铁观音拥有酸感甚至酸味,结果导致带酸产品大量涌现,而这类带酸的轻发酵安溪铁观音与传统铁观音的“酸而生津、回甘持久” 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关于酸-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酸 不过,这并不是说轻发酵安溪铁观音的酸就一无是处,有相当一部分茶使用拖酸方法制造,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茶汤中带怪异的酸味、或者盖香带有令人不喜的酸,几无回甘,饮后难给人良好的感觉,显然,这类产品不是什么优质铁观音茶品。 另一部分制造成功的轻发酵安溪铁观音也会带有“酸”,但它一种嗅觉概念而非味觉概念,也就是盖子闻起来有微酸且无异杂味,盖香中的酸与兰香并起,以幽雅兰香为主;同时茶汤喝起来却没有酸味。这类香型被称为“青酸”或者“鲜酸”;如果茶品还带有明显的煌口特征,一般俗称为“煌口酸”或者“青煌酸”。但不论是何种等级产品,都比较难出现酸而生津的感觉,这大概是由轻发酵工艺所先天决定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7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安吉白茶的冲泡方法
下一篇: 双井绿茶的品饮与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