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普洱茶
文献篇1---云南濮族人种茶制茶,始自公元前1000年的商周,但直到公元1600年的明万历年间才第一次出现“普洱”一词。。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明)
文献篇2---清1765年:普洱山在车里(西双版纳),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出普洱所属六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倚邦、蛮专茶味较胜
文献篇3---清1726年:雍正3年设置普洱府,实行普洱茶的统购统销,控制茶马交易,并开始普洱贡茶,岁进上用茶芽制,并得到御赐“瑞贡天朝”匾额
文献篇4---在清乾隆1736年,元宝饼茶没有试制成功前,茶商们把收来的茶分级装入篾制竹箩(内芛叶镶好箩边),外面写上等级、重量,就驮运到中外各地销售。之后同兴号和同庆号茶庄才制成元宝茶、方茶、圆茶。。
文献篇5---历史上怎么制作元宝茶--1春茶、二水茶、三水茶、谷花茶等收购堆放,经过发酵,散发出特殊香味 2全年茶收购结束,各山、各季、各级茶拼配加工 3雨季结束,进入旱季,开始制茶,此时容易晒乾,不会发生霉变。。
文献篇6---民国1940年范和钧: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收购积存的毛茶开灶蒸压,装布袋挤压成型,然后放置约40天,布袋发微热40度左右,袋内茶叶则发酵完毕,解开,包棉纸即可。。。
可见,解放前的普洱茶并不是今天的新生茶,而是从一开始制作就是有发酵的,而且是各山头各季节各等级混拼加工,这和我们今天的生茶工艺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才最能化物,性温味香,如果是新生茶又怎么会这样呢?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大清皇帝喝的虽然是当年新茶但汤色红润;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岁进上用茶芽制,发酵茶当然是茶芽好;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进贡皇帝才用中小叶种的倚邦、蛮专(茶味较胜),发酵茶当然是中小叶种好,大叶种更利于越陈越香。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普洱茶
A、新生茶工艺的由来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论证了解放前的普洱茶实际上从一开始制作就是有发酵的,那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巨大改变,开始了用晒青毛茶直接压制成新生茶。。这理由可能有以下几条:
1、 在1900年代初期,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交易中心是古六大茶山的易武地区和普洱地区,由于战争的原因,各茶庄商号在1930-40年代相继歇业,生产跌入谷底,进入了衰退时期,为后来的断代埋下了伏笔。
2、 在这个衰退时期,1938年5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派遣茶叶专家范和钧(江苏常熟人,留法)率领一批非云南籍技术人员到佛海(今勐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开云南机械制茶之先河,开始生产机制茶,同样由于战争的原因,茶厂很快就停产关闭了,但云南茶叶生产的中心开始转到代表新技术的佛海地区。
3、 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茶生产开始恢复,1952年,佛海茶厂再次复业并在1953年改名为后来大名鼎鼎的勐海茶厂,成为云南普洱茶中的领军企业,普洱茶生产从此由私人的茶庄商号转到国营工厂体制,但由于建国初期对私营的打击,使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也从此与传统断代。
B、熟茶工艺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云南普洱茶熟茶工艺开始于1973年,但是它绝不会是横空出世,那么是什么原因催生了熟茶工艺,又是怎么一个过程呢?
1、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在昆明、勐海、下关三大茶厂没有开始压饼之前,50年代初出口香港的多是散茶,由于生产已经采取新工艺,到港的晒青毛茶不再有发酵,云南大叶种茶的苦涩、味重、霸气一览无遗,是喝惯了传统发酵普洱茶的港人所接受不了的,另新中国成立之前,也有一些云南茶庄商号的老板逃到香港定居,带去了传统普洱茶发酵的方法,于是在香港最早开始了用散茶人工发酵加工普洱熟茶,当时有如下几家:联同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
2、 1950-70年代,云南普洱茶多是通过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到香港的,所以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广东,广东也开始研究实验泼水发酵并取得进展。据说50年代后期,云南也曾实验过热蒸发酵,但没有取得成功,根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
1973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熟茶生产工艺进行了考察,回来后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并最终在昆明茶厂实验成功,从此诞生了现在的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普洱茶最早出现于什么年代?
据说历史很悠久了
栽种历史
周朝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发展阶段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分成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由发展期。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消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
第三阶段(清末以来)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清末以来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普洱逐渐失去茶叶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原普洱茶区分解为思茅、勐腊、勐海、景洪茶区,茶叶不再以普洱标注;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红茶、烘青、晒青、炒青等多样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渐次衰落,为新兴茶区所取代。
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命名的,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为“普洱茶”。
普洱茶是原产于普洱及周边地区的历史传统名茶。千百年来,由于普洱茶产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加工工艺、独具匠心的造型、越陈越香的品质、多姿多彩的饮茶方式、悠久的产制历史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为最具魅力和最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饮料。
普洱茶,源于清朝设普洱府而列为贡茶,并在此后有更大发展。《普洱建置历史沿革》载,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设元江分府,管辖思茅、普洱等13个版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实施“改土归流”后设置普洱府(府台驻今普洱县城)。 那么,哪些地方属于古普洱府辖地呢?据《新编云南地州市县情》中记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领1县3厅1司,即宁洱县(今普洱县)、思茅厅(今翠云区)、威远厅(今景谷)、他郎厅(今墨江县)、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州);乾隆、道光、光绪先后设景东、镇沅、镇边3个直隶厅,其中镇边直隶厅辖今澜沧、西盟、孟连3县及双江、沧源部分地区”。
云南普洱茶是普洱茶区各族人民创造的巨大财富,其产生具有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传统生产工艺,特定的品种品质,是原产地域产品。其绝妙之处,几在于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多民族的澜沧江流域和茶马古道都使普洱茶融入了多民族的古朴民风,带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普洱茶文化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和谐性,民族性和本源性。
让普洱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精神相契合,让普洱茶成为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68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谈茶树单株选种育种效率的提高
下一篇: 千年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