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朱琰撰《陶说》一书,“原始”篇罗列了记载古陶发展的典籍,由记录可知上古陶器之发展皆以实用为本,偶有为审美而装饰亦浑朴简洁,仅以稚拙的动物纹样或抽象的线条形式出现。李泽厚先生则在《美的历程》中分析说,此种抽象化、符号化的装饰并非只为了“美观”“装饰”而无具体含义和内容。他以为这些纹饰是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即这些“形式”之美里已经融入内容,即西方美学家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是说,看上去似乎是纯形式的装饰,其实已经融铸入内容和意义,并固化下来。这种审美传统对于中国后世器物装饰影响深远,它提醒人们装饰和器物的协调,实用和审美的相融。
紫砂器本自实用而起,在自宋而明的几百年间多为大件生活实用器,如粗陶的煮水罐、贮水罐等。诚如朱彝尊《陶砚铭》所言:“陶之始,浑浑尔”,紫砂陶的创始阶段亦是“浑浑茫茫”而极少装饰的。但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泡茶法的兴起,紫砂壶艺也随之勃兴,至明中晚期,受文人艺术家影响,紫砂壶改大为小,几成文房清玩,故而紫砂装饰也为匠人们所重视而有了长足发展。于琨撰《重修常州府志》说:“壶则宜兴,有茶壶澄泥为之,始于供春,而时大彬、陈仲美、陈用卿、徐友泉辈踵事增华,并制为花罇、菊合、香盘、十锦杯子等物精美绝伦,四方皆争购之。”此语之意即供春始创之后,在时大彬及其弟子的努力下,紫砂壶渐趋精美,装饰多样。因此紫砂装饰的日益丰富精美成为其为人所喜的重要外部原因。《阳羡砂壶图考》之“序”分析紫砂壶备受推崇的原因有三,其二、其三皆与装饰有关:“名工代出,探古搜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咸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历代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钤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这段文字所述几乎涵盖了传统紫砂装饰的各种手法:陶刻、钤章、雕塑(堆雕、镂雕、浮雕)、贴花、泥绘、彩绘、彩釉、镶嵌等等。再加上影响较小的印花、剔红、包漆描金、绞胎、包锡、铺砂、磨光等装饰手法,可以看到历代艺人在紫砂装饰上的孜孜以求。但总体概括起来,紫砂壶装饰风格可分为《阳羡砂壶图考》序言所说的两大类:一类即是注重外在象形装饰的花货风格,多使用雕塑、贴花等手法,甚或彩绘彩釉,富丽堂皇;另一类则注重文化内涵,多用书画陶刻,偶有泥绘,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凸显文人趣味。
前文多有论及清中前期的彩绘、彩釉、描金等装饰手法和清代中、后期兴起的包锡、镶玉、镶铜、磨光等装饰手法,故此文仅就花货类装饰和文人壶装饰展开,略述历代艺人在这两类作品装饰手法上的探索。
先说文人壶主要装饰手法:陶刻。它是极早的陶瓷装饰手法,始于上古。而紫砂陶最早的刻绘装饰则见于蔡司霈所着《霁园丛话》:“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此段记载存疑,即便所记可信,此物是否为元末孙高士遗物亦难定论。但如果说,到了明代万历年前紫砂铭刻兴起则可确定。时大彬是第一位在紫砂铭刻上做出贡献的陶艺家。《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代时大彬刻款,手法自逊。” 其后的陈用卿则“款仿钟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稍后的陈辰是紫砂行业中的书法名手,也算是留名的第一位专职陶刻家吧,史载他“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即多代其他工匠刻款。《阳羡名陶录》则记载了另一陶刻高手项不损,说他的款识有晋唐遗韵,即使是时大彬、李仲芳也难比得上。晚明沈子澈制壶开始出现在壶底刻铭文,其所制菱花壶,底款为“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极合茶意而有文采,是早期极得神韵的佳铭。
入清之后,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宁候书法都很好。清乾嘉时期着名书画、篆刻家张燕昌说,见过八分书“雪庵珍赏”“徐氏次京”壶款,笔法古雅。同时期的文人吴骞见到壶底刻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边署“孟臣制”款的砂壶,字为行书,笔法似褚遂良。稍后的陈鸣远虽是花货大师,但其陶刻水平亦甚高,且首创了壶腹上镌刻铭文的装饰手法。其代表作之一的四足方壶上就有着名的陶刻铭文“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又有南瓜壶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评价陈鸣远铭刻时说:“余独赏其款字有晋唐风格,盖鸣远游踪所至多主名公巨族……见一壶底有铭曰‘汲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上述史料可证实,至清前期,陶刻装饰已渐趋成熟,出现了一些擅长刻款的名家,但早期铭刻多限于名款,铭文刻绘装饰则多刻在砂壶底部,如《茗壶图录》里刊入“萧山市隐”壶,壶底亦刻有“闭门即是深山”句,篆书笔法;“渔童樵青”壶则刻有“吟花咏月,品竹评茶”句,都极具文人趣味。《茗壶图录》又有专章“款识”,概括了紫砂壶早期刻款的基本特点:“款识或以诗句,或以古语,或以姓名,或以别号,或以堂、亭、斋、馆诸号。或印或否,书体不一,大抵用真、行、草,间有用篆、隶者。印文有朱白、肥瘦诸体。”可以说,乾隆嘉庆年间,紫砂壶陶刻装饰上各类书体皆备,已颇显主人志趣。但此时的陶刻仍以款识为主,壶腹上的刻绘不多,装饰性不强,尚未成为一种独立而重要的装饰手法。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出现,才使紫砂陶刻装饰出现了质的飞跃,他在铭文、书法、篆刻间尽情发挥,使陶刻几乎成为文人壶的独特标志,也成就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将陶刻装饰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茗壶图录》记录有一款极珍贵的曼生壶“绣衣御史”一粒珠,其铭文曰:“中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其后朱石梅、瞿子冶、梅调鼎等文人和众多陶艺名手合作,将国画之山水、花鸟、人物亦移植于壶体,更丰富了陶刻装饰的内容和手法,终于完全确定了紫砂文人壶这一流派。从陈曼生到梅调鼎的文人壶创作,另有专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陶刻传至民国则有大师任淦庭,他是一位陶刻装饰艺术大家,能书会画,工笔写意兼备,作品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又不乏民国紫砂所特有的民间趣味。任淦庭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他在解放后培养了一大批陶刻好手,如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等人。这批弟子及再传弟子是当今紫砂陶刻的主力。而现代紫砂陶刻,已不仅仅满足与对紫砂壶进行装饰的从属地位,大有脱离砂壶而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表现形式之趋势。值得一提的是陶刻题铭的装饰手法需与壶与茶都相契合方好,如曼生制铭多能切茶切壶,还能切合壶型,极独到。若滥用前人诗句为铭,又与茶、壶都不相契,只会令人生厌,不如不刻。
因紫砂茗壶本为百姓日用,他们多喜花货,故而花货制作技艺便成熟较早。花货所需堆雕、镂雕、浮雕、贴塑、印花等装饰手法相对于陶刻装饰来说也成熟较早。颇为神秘的紫砂壶首位大师供春所制树瘿壶其实就是仿生类花货。史载其“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用手指在壶坯内外不断捏按,不就是所谓捏塑吗?这和羊角山宋代古窑址出土残器“龙头形壶嘴”一样,都使用了较为古老的捏塑法。因其法较为粗糙,故供春壶体上才隐约可见“指螺文”。可以说,捏塑是最早的紫砂装饰手法。最早的紫砂艺术专着,写成于晚明的《阳羡茗壶系》对早期花货名家多有记录。其中所载紫砂“明四家”中,即有“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的记录。董翰菱花壶已不可见,想必会用到雕塑法来展示菱花花瓣之美,或亦兼具筋囊之力道。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弟子,制壶风格却和老师不大同,时大彬质朴而徐友泉精美。徐氏极善创制壶型和调配泥色,使用多种装饰手法制作蕉叶、莲方、菱花、垂莲、大顶莲等壶,皆精细。晚明另有艺人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稍后的沈君用在壶式上继承欧正春一派,“至尚像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可见其制作之精。晚明花货制作的集大成者是陈仲美,他本是景德镇陶工,后来至宜兴制作紫砂壶,“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蔓,不可思议。”从此段记载可见其制壶时使用雕塑、镂雕、刻绘等技法已达于纯熟,可以想见的是陈仲美大概把景德镇的瓷器装饰手法移植到了紫砂壶上,为推动紫砂壶装饰手法的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花卉果物制作,主要靠捏塑、堆雕的手法,使壶体装饰更具立体感,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壶上所雕物件甚至可以活动,比如鱼化龙之龙头,荷花壶之莲子等,惟妙惟肖,趣味盎然。万历间宜兴文学家吴梅鼎所撰《阳羡茗壶赋》对这些明代大师的装饰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求其美丽,争称君用离奇。……花蕊婀娜,雕作海棠之盒(沈君用海棠香盒);翎毛璀璨,镂为鹦鹉之杯(陈仲美制鹦鹉杯);捧香奁而刻凤(沈君用香奁);翻茶洗以倾葵(徐友良葵花茶洗);瓶织回文之锦(陈六如仿古花樽);炉横古干之梅(沈君用梅花炉)。”可以说,晚明时期以雕塑、镂雕、浮雕、贴花为主的紫砂装饰已基本成熟,为清代紫砂壶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清初的许龙文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花货大家,“工于花卉、象生”,在日人奥玄宝所着《茗壶图录》中记录了他的多款茗壶,其中“倾心佳侣”一壶即采用了堆雕的装饰手法。又有项圣思,“能制陶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把花货作品,也把紫砂雕塑类装饰手法推向极致的大师是康熙时期的陈鸣远。他综合雕塑、贴花、镂雕、浮雕等手法创造了“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神话。清代着名诗人、画家汪文柏的《陶器行赠鸣远》诗云:“荆溪陶器古所无,问谁作者时与徐。泥沙入手经抟填,光色便与寻常殊。后来多众工,摹仿皆雷同。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相争雄。” 对于陈鸣远的创造,是可以和时大彬、徐友泉争雄的。而大文人査慎行用诗句直接描述经陈鸣远雕塑的花货作品:“梅根已老发孤芳,莲蕊中含滴水香”,可以说陈鸣远的壶艺已臻化境。《清代紫砂壶时代风格的流变》一文已对陈鸣远的装饰艺术多有论及,此处不赘述。自陈鸣远的高峰而下,由于清中期文人壶和光素壶的兴起,花货所需雕塑类装饰手法并无创新,基本在陈氏的巨大阴影笼罩之下,偶有名手,如杨凤年等人亦无大的突破。只嘉、道间邵大亨所制鱼化龙壶声名远播,其后黄玉麟、朱可心、施福生等所制皆可观。
入民国,冯桂林、朱可心、裴石民等人亦擅花货,装饰老练,多有佳品。民国期间流行花货百果壶、百果水盂之类紫砂器具,但制作精美的不多。现代善制此类百果壶作品的花货大师则属蒋蓉。蒋大师的作品除了具有陈鸣远对自然物象的艺术提炼之美外,最显着的特征是色彩的运用更为丰富。可能是受传统观念“形变色不变”的影响,陈鸣远的壶形虽千变万化、神鬼莫测,但色彩的变化并不明显。他似乎更为重视物的质感而不是色泽。蒋蓉就不同了,她充分利用紫泥、绿泥、红泥的调配所产生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着力表现物象的色彩之美,看上去她的壶更拥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这种美在她的牡丹壶、荷花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蒋蓉的花货作品更具有了现代审美意识,她把雕塑手法在色彩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紫砂壶的鉴定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
(一)容量适度;
(二)高矮得当;
(三)盖严紧;
(四)出水流畅。
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扩展资料:
紫砂名壶
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
二泉铭壶型质古朴,壶为土黄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壶腹一侧,阴刻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署名“二泉”。
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清末,高7.5cm,口径5.7×5.7cm,底 径9.8×9.8cm。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 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9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红碎茶的几种主要制法
下一篇: 海南红茶产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