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出好茶,安溪地理位置有利于茶叶的种植生产。安溪铁观音深受中国人们喜爱,特别是福建闽人,对铁观音情有独钟。
安溪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戴云山东南坡,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以位于福田乡与漳平交界的太华山为最高山峰,海拨1600米。安溪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草木繁茂,古有“龙凤名区”的美誉。县境 按地形地貌的差异,历史以来有内外安溪之分,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拨在300~400米,年降水量纸16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5~21.3摄氏度,年日照数2000小时,无霜期350天;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拨在600~700米,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年日照数约1850小时,无霜期约260天,季节性变化明显。更妙的是,安溪与沿海有崇山之隔,不受海风侵扰。加上境 内高山上,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绝少污染,早晚冷,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此外,安溪高山植被良好,枯枝落叶,形成一层厚厚地地表覆盖层,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养分齐全,特别适宜农作物和茶树、果树生长。
一、安溪的野生茶树
安溪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野生茶树屡被发现。1957年,在蓝田乡福顶山等地发现两个野生茶树。一是蓝田在茶树,也称苦茶,因味苦面得名,为小乔木型,分布在蓝田乡福顶山森林之中。据1978年有关部门的观测,最大棵树高6.3米,树干挺直,树幅2.7米,胸围18厘米,叶形有长椭圆、倒披针形等,叶长11.5~17.3厘米,叶宽4.5~6厘米,最低分枝离地2米,历史以来当地群众有少量采制。二是企山野生茶,零星散布在企山顶观音坑一带海拨千米以上高山,树冠呈伞状,为小乔木型,其中被观测的一棵野生茶树,树高3.2米,树2.7米,胸围6.9厘米,叶片椭圆形,叶面平,叶尖突尖,叶脉10对,花径3.8厘米,花瓣7片。1961年,在安溪县剑斗镇的水头拔山发现了许多野生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野生茶树高6.5米,胸围58厘米,树冠3.2米。经考证,这些野生茶树讫今已有1000~1200年的生长历史,是深入研究安溪茶树起源和演化的“活化石”。此后,西坪、福前等地也陆续发现野生茶树。就在2000年冬,笔者到外安溪的官桥镇益林村采风时,在该村的犀山原始森林中也意外地发现了野生茶树的踪迹。犀山野生茶树群生长在壁立千仞的白岩峰下将军岩北侧,集中生长着数株野生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3.8米左右,树冠12厘米,当地群众曾采制饮用,单季可采茶青10余斤。这些野生茶树树群的发现,充分地表明安溪具有十分丰富的茶树资源,为安溪茶叶起源提供了佐证。
二、北方人口南迁安溪的推动
追溯安溪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之源,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的南移。唐朝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茶史无考。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祸不断。福建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远离战乱中心,局势稳定,气候温和,物阜人稀。这个时期,我国不仅茶业重心南移,而且北方人口在量南下移居。据安溪民间族谱记载,除少部分姓氏,如邱氏始祖于西晋年间(约300年)迁居晋安郡坑园(今安溪长坑乡山格),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自武荣州(今泉州)移居安溪和陈氏始祖于唐天宝年间自漳州移居安溪外,大部分姓氏,如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均于唐末及五代期间经荆楚、江淮入闽转而定居安溪,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名人墨客,如唐末诗人周朴、五代越王钱叔幕僚黄夷简、上柱国廖俨、开先县令詹敦仁等。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生产技术,推动安溪茶业发展。
三、佛教道教发展的推进
唐中华大地饮茶之风的盛行,与佛道两教的推进是分不开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及道观多在深山云雾之中,是风景名胜圣地,又是产茶的适宜之地。特别是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使僧众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消食,使整日打坐而容易造成积食的僧众得以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使人不思淫欲。而僧众坐禅修行,枯燥而孤寂,且不能吃晚餐,要在半夜坐禅、静思而不困,只能通过饮茶来提神,因而不少高僧均嗜茶,且以茶延年益寿。加上僧人行遍天下,故一时在在江南北竞相仿效,遂成时俗。唐代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许多名茶出于寺院,据称,茶圣陆羽的师傅也是种茶高手。据此,唐时我国就有“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僧,名僧植名茶”,“寺僧人人善品茶”之说。佛教、道教传入安溪始于唐。至唐末,佛教在安溪已建有福海院、上乘院、定明院、灵像院、大成庵、隐静院、光明院以及长坑的补陀岩、城厢的阆苑岩、湖头的成道院、参内的植福堂等一大批寺院;道教在安溪已建有城隍庙、显著庙、武庙、龙津观等道观。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已有植茶、品茶的历史,阆苑岩就其中之一。
安溪县城所在地西部阆山(今城厢镇同美村新岩山),半山有一名刹——阆苑岩。阆苑岩始建于唐末。岩宇依山临壑,北侧有一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也而出,蔚为奇观。阆苑岩历史上曾以产白茶闻名。岩宇左侧有古白茶树数株,已历数百年。现存岩宇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安溪茶史的重要例证。为此,宁朱熹览游安溪山水时,曾品题“阆岩夕照”,是“清溪八景”之一。
四、五代时内外安溪均已产茶
五代期间,安溪茶文字记载竞与小溪场长官廖俨联系在一起,而将茶作为礼品赠送的文字记载,则最早出自于开先县令詹敦仁的茶诗,题为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作此简代: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又有“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句: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而韩屋留有诗句:“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足见当时安溪民间植茶已逐渐发展。
总之,安溪茶叶起源最迟应在唐末,饮茶及人工植茶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伴随中原文化的传播,南迁肇安的外来人口及寺僧植茶对安溪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代宋初时已逐步向农家传播。
安溪是中国福建省一个著名的茶叶生产地,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历史悠久。目前,安溪茶叶的发展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发展。
一、茶叶产量和品质
安溪茶叶的年产量约为3.5万吨,其中铁观音占据了大部分。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拥有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滋味,被誉为“岩茶之王”。
二、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安溪在茶叶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安溪茶叶被列为福建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溪茶国际名茶文化产业园和安溪名茗馆等茶文化产业项目也相继落地。
三、科技创新和改进技术
安溪茶叶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进。近年来,安溪采取了多项举措,加强茶叶生产和加工标准化,提高茶叶加工技术和质量,推广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总的来说,安溪茶叶的发展前景看好,它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了中国茶叶产业中的佼佼者。
安溪植茶至迟始于唐代安溪产茶历史悠久,然追溯其茶史,唐代中叶之前无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出现了第一次大批中原农民和丧失权势的士族地主纷纷南迁入闽的移民潮。乾隆《福州府志》卷七五《外纪》引《九国志》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据安溪族谱资料显示,西晋年间约公元300年前后,邱氏始祖已经迁居晋安郡坑园(今长坑山格)。中原移民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播撒从中原带来的各种种子,从而改变了闽越人火耕水耨的半原始粗耕状态。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茶的传播。这时,茶种是否已经传到了安溪,尚未有文献或遗存佐证,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是包括安溪在内的闽南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第二次较大规模北方汉人人闽,发生在唐末五代战乱和王潮、王审知率兵据闽时期。这一时期,新移民以及部分居住在泉州、漳州的旧移民,如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姓氏相继来到安溪,定居繁衍,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寺僧道士。此前,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于垂拱二年(686年)自武荣州(今泉州)迁入安溪定居,陈氏也于天宝年问(742—756年)自漳州迁居安溪。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也带来了中原人的生活习惯,而饮茶便是其中之一。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在中原一带已十分流行,并日渐成为一种风俗。“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首部茶书《茶经》(780年)也在这个时期刊印出版,影响至深。饮茶几近普及,而随着众多中原移民的南迁,茶文化直接被移植到了安溪。
安溪茶文化
导语: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秋季养生茶
下一篇: 8款健康养生茶是白领族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