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最开始被发现是入药,随后被人们当做食物食用,在不断的发展中茶叶终于确立了泡饮的大方向,入药与食用则成为副业。
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是祖国传统的天然保健饮料。人们已经发现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到了500多种。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有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还含有钾、钠、镁、锰、铁、铜、磷、氟、等28种无机营养元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比例十分协调,恰似一帖巧天工的良方制剂,是“最理想的饮料”、“当代最佳康乐饮料”。
茶食一词的概念,从广义说来,当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在《大金国志·婚姻》就载有:“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茶食往往是一个泛指名称;而在茶学界,茶食则往往指用茶掺和其他可食之物料,调制成茶菜肴、茶粥饭等茶食品,即是指含茶的食物。
茶食与茗宴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和拓展,其历史颇为久远,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先秦时期的原始时期的原始阶段,以茶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为特征。
2、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的发育阶段,以茶茗掺和佐料调味共煮着饮用为特征。
3、隋唐宋时期的成熟阶段,以茶为调味品,制作各种茶之风味食品为特征。
4、元明清时期的兴盛阶段,以茶为调味品,制作各种茶之风味食品为特征。
5、现代社会的黄金时期,以其讲究茶食与茗宴品味的料学性、追求丰富多样化的艺术情调为特征。
茶食(tea foods or refres )一词的概念很宽泛,既指掺茶作食作饮,又指用于佐茶的一切供馔食品,还可以指不用于佐茶的其他糕点心和糖果类的总称。
茶饮,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大多滑软细腻,咸甜鲜香,味美适口,最宜作早餐食用,也可作餐间点心和休闲小吃。
茶食,包括各式糖食、蜜饯和炒货等,是佐茶的零食。其总的特点是甜酸咸香,味感鲜明,且形小量少,颇耐咀嚼,是一些味美可口、生津开胃的小食品。
茶菜是指佐茶的菜肴。茶菜不同于一般的冷盘热炒,其特点是:清淡、鲜香、入味、耐咀嚼,无腥不腻,口感质地或酥烂、或软嫩,色泽素雅,成品无汁,味透肌里。而且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数量也少。
茶点,是指佐茶的点心、小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茶点既为果腹,更为呈味品美,故而它比一般点心小巧玲珑,口味更美,更丰富,制作也更精细。
茶文化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那么茶文化的历史起源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历史起源,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历史起源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4]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茶诗
《咏茶叶》 王心鉴
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朵芬》 蔡常志
黑白红绿青黄普,谁摘茶叶凌空舞,雨后复斜阳,茶山阵阵苍,清明采茶急,茶香满山飘,装点此商城,今朝更好看。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
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文化创新
2002年,当代著名民间发明家季汉生为了深入了解明代至今的名家制壶艺术,他在宜兴丁蜀镇住了十四个月,决定采用两岸同胞十分青睐的宜兴紫砂,创作一款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突破宜兴制壶传统艺术的特殊作品。他投入了近十年的精力,终于创作出了?中华龙壶?,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涵。
?中华龙壶?内部采用同时能泡两种茶水的专利结构,象征?一国两制?。整个茶壶向人们传递着?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社会和谐?的理念,是明代至今壶艺史上的一大艺术杰作。?中华龙壶?的问世不仅刷新了世界茶文化历史,更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被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系列活动组委会、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定为馈赠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和平信物?,并有王光英题字?心系中华?,连战题?宏扬国粹?,陈大章题?中华龙壶,艺术瑰宝?,鲍志强题?紫砂龙壶,艺术杰作?。此款国宝级茶壶已被赠予多位国家元首和地区领导人,更被称为?现代国宝?。
茶文化的特性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 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
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茶文化的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茶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 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 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愿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唐朝。
唐代时,茶圣陆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富经验。于是饮茶之风开始兴于唐朝。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茶叶最早作为药用。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等西部小国曾以茶叶作为贵重礼品进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限,茶叶开始作为羹料饮用。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饮茶的风气渐渐盛行,并且传进宫廷。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因大臣韦昭酒量太小,曾在宴席上以茶代酒。从此以后,宫廷文武大臣更开始用茶接待宾客。
从唐朝开始,我国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多,饮茶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唐太宗在位时,饮茶的普及开始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联。当时的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困倦,有利清心修行。
于是在当时,一些名山大川的禅宗丛林都开始种植茶树。人们见情僧人饮茶修行,以此仿效,逐渐成风俗。唐朝饮茶之风由此而开始盛行,茶圣陆羽就是唐朝人。
扩展资料
茶叶文化
中国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 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2知的 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 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以下是我们小组对茶的认识和分析: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 、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 、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 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 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 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 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五、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在中国茶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茶文化活动日益增多,中国茶文化传播日益强劲的今天,对于茶文化典籍文献作出"非好即恶"的绝对式判断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所谓辩证式判断不免流于皮相。文化一旦以文字积淀下来,便包含着超时空的普迎合理性因素。茶文化典籍文献也是如此,其全部意义与全部价值,不可能以某一时期某一框范的评判来界定。因此,我们所肯定的东西可能恰好是我们前人所否定的,我们今天鄙弃的东西或许在将来会受到我们的崇尚。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一脉流程时宽时窄,时急时缓。但是,我们作邈远的追索,不仅是为了凭吊,不仅是为了怀古,更是为了今天和未来。踩在21世纪的终点和未来世纪的开端,我们进行的这种沉思,就是源自于这种历史的使命感。
历史向今天走来,今天向未来走去!
茶文化的恩惠,终将洒满人间!
新文章哦
<font size=2><b>面对祈求</font> (朵朵)
珠算大赛 (晓亮、吴金华)
汽车手动变速器拆装大赛 (晓亮、吴金华)
003人类艺术起源之学说———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与巫术说 (海南省农垦中学管理员)
汉字录入比赛 (晓亮、吴金华)
模拟导游风采大赛 (晓亮、吴金华)
八荣八耻”道德歌谣 (陈彬)
学会学习:从重知识到重智慧 (CERSP张建平 蒋广场)
文章评论
茶在国外的流行相对较晚。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在清朝末年,茶大量的对外出口。为中国的国库堆砌了不少银两。
英国人钟爱红茶,下午茶已成为一种习惯。18世纪初的英国几乎没有人喝茶,可到了18世纪末几乎全国上下人人皆在饮茶,无论贫富贵贱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喝上一两杯茶,有人在1757年注意到,“夏日里,经常可以在里奇蒙的某个胡同看到乞丐端着杯子在喝茶,修路工人在喝茶,赶灰渣车的车夫在喝茶,还可以看到晒干草的工人在买茶。”下午茶几乎是英国民众的“必修课”。一到下午3点钟,很多办公室都大门紧闭,挂上小牌子:“Teatime”。此时,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等喝完下午茶再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英国的下午茶起源于1840年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达观贵族纷纷醉心精致的生活品位,特别是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便百无聊赖,因为距离晚餐尚有不少时间,就请女仆准备些面包、奶油、茶,邀请三五知己,以此打发一个午后的惬意光阴。很快,下午茶在贵族社交圈内流传开来,名媛仕女趋之若鹜,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即使在下午茶简化的今天,下午茶的冲泡方式、考究的茶具摆设、丰盛的茶点,都成为沿袭下来的传统。
美国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种,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茶叶传入美国 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后,随着英国移民的大量涌入,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也带入北美。约在1690年,麻省的波士顿开设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1720年后,北美开始正式进口茶叶。18世纪中叶,饮茶习惯也遍及北美殖民地社会各阶层。一个游记中写道“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象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
日本虽然不是茶叶的起源地,但他却有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茶起源于中国,却受到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喜爱。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15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阴茶籽·阳茶籽·贼古子
下一篇: 西源古厝讲述茶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