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文学大师的茶道之喝茶享清福

小小茶农 2023-11-15 13:14:35

文学大师的茶道之喝茶享清福

中国是的故乡,茶文化是国人的骄傲。一杯好茶,清幽质朴中,有花的香气,诗的情愫。细细品味,感怀浮生得失,洞悉沧海桑田,心灵回归宁静,此为茶道之境。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生于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他对品茶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的弊病。他的文章和日记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喝茶之道。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要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观。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由于冲泡方法不对,味道像喝着粗茶一样。于是他知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后来,鲁迅把这种品茶的“功夫”和“出格感受”喻为一种文人的娇气和精神的脆弱,而加以辛辣的嘲讽,正如他说,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而黄泛区的灾民也无心欣赏兰花一样,并在《喝茶》里写道:“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区别罢。” 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不是斤斤于各式细腻的所谓“功夫”。而这种茶味,是崇尚自然和淳朴,是茶饮的最高境界。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给我们以思考。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也是位饮茶迷,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深得饮茶真趣。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写作边品茶,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他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创作了饮茶文学的名作《茶馆》,轰动一时。老舍好客、喜结交,常去冰心家做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后来,老舍写一首七律诗回赠,“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

文化名人林语堂是福建漳州人,从小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一生与茶结缘,不但饮茶、尚茶,而且写茶、论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平时“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对于饮茶,他的喝茶“三泡”说得非常风趣:“严格地论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 林语堂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平气静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

现代国学大师周作人先生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茶庵”,并在经典散文《喝茶》一文里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

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人生如品茶,茶道即人道。作家三毛说:“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喝茶有三道,这道出的是一种高超的品茶境界,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

茶之美意茶道画道随笔散文

  绘画与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一养生,二修德,三怡情。

  茶,其味苦涩,人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能生津止渴,这是茶的功用。它作为日常之需而进入各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喝茶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茶道。而“道”者往往与“精神”“修养”相关联,茶道也因而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绘画,本属于书,为“六艺”之一,作“成教化”之用,后随历史文化变迁,逐步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张扬个性的载体。可作怡情、“卧游”之用,它融文学、诗词、哲学、书法、印章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饮茶不但为普通老百姓日常之用,更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在唐宋时期还产生了以冲茶技巧为游戏的活动:斗茶、点茶。宋代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亦热衷斗茶游戏。

  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以茶为诗者难以计数,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人称道。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

  饮茶过程,逐渐成了人们修德、人格完善的过程,要求饮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养。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饮茶成为一个怡心养性的审美经历。喝茶须有清雅之心境,若满腹邪恶、世俗之念,便违背茶之清和精神。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假辨味,俗莫大焉。”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喝茶不仅有止渴生津这一单纯的药用功能,它还可以上升到如何做人,与美德相关,这便是茶德了。

  茶为大自然之物,虽经人采摘制作,但仍还原了茶本来原味。若喝茶之人品行高洁,又能以平和之心,以无欲无求之态,以虚明之心,回归本源,便能以茶同归自然,以达天人合一之境。这便是茶人之最高境界。

  绘画,亦讲心画,讲求平和之心境,人格之修养,德行之完善,艺术之修炼。绘画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的功用,直到魏晋六朝之时玄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个人的`主观意念开始凸显,人们开始放浪形骸地表现自我个性,当时“竹林七贤”就很有代表性。

  绘事如同品茗,是养生的艺术,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绘画之时,能平心静气,以气驱笔,练太极之状,动辄全身,故言养身也。画为心象,寄托情怀,遨游于天地万物间,诉诸笔端,故言乐志也。

  茶道,画道,属精神文化活动,与功利无关。这个状态是放松的、愉悦的、用心的。无论是喝茶、作画、赏画,都要在意识上泯灭物我的界限,以全身心去与茶(或画)进行感情的交流,通过物我之间的相互融通,去感受人与茶(或画)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达物我玄会之境。

  喝茶或作画时,若心无挂碍,身心放下,不躁不乱,全身融入,便是“禅茶”或“禅画”了。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它表现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开,月之自明,自在无为,淡然无极。这在茶道中表现为朴素简洁,纯任心性,不造作,随意之境而心神会合;在画道中表现为心无挂碍,随性而为,以超然之心,纵情挥写而营造画之意境。

  一幅好的画境,往往亦是茶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近处以折带皴写出石岸,几株枯槎,一座孤亭,一湾湖水,远处以淡笔画一抹远山,极为荒寒孤寂,画面自然,不着痕迹,莹洁素雅,不沾尘烟。这样的绝尘静谧之境,不正是禅坐、品茗之意境么。

有名的茶道馆的介绍有什么

  茶道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名的茶道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有名的茶道馆的介绍: 北京茶馆   北京是清朝的政治中心,茶馆集中、品级俱全。许多皇亲王室、官僚贵族、八旗子弟成天泡在茶馆里,清代北京的茶馆史是清朝历史的缩影。北洋军阀、民国时代,北京茶馆是政客官僚出入的地方。

  茶馆大多供应香片花茶、红茶和绿茶。茶具大多是古朴的盖碗、茶杯。 茶馆为茶客准备了象棋、谜语等,供茶客消遣娱乐。规模较大的茶馆建有戏台,下午和晚上有京剧、评书、大鼓等曲艺演出。许多演员最初是从茶馆里唱出名气来的。清朝末年,北京的?书茶馆?达60多家。

  北京的茶馆曾经衰落过一段时期,由于茶文化的再次兴起,现在北京的茶艺馆发展到170多家,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茶馆,例如老舍茶馆、湖广会馆茶楼、天桥乐茶园等。茶馆摆设八仙桌椅、盖碗花茶等,真正地体现了茶俗和民俗相结合,体现了北京的地方特色。

  老舍茶馆最能体现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学家老舍的话剧《茶馆》反映了老北京茶馆几十年的兴衰史。现在的?老舍茶馆?雕梁画栋、花格木窗,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吊着华丽的宫灯,摆设具有晚清风格的桌椅,环境高雅,显示了传统京味茶馆的特色。

  老舍茶馆的一侧走廊中还有雅座,中间堂口摆有36张红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台。老舍茶馆的男服务员身穿长衫,女服务员身穿旗袍,在茶馆中提壶倒水,端茶送点,忙忙碌碌。老舍茶馆中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民乐、快板等曲艺表演。那里的茶客有集体包场的,有独自光临的。茶客除了来自国内,每天还有很多外宾慕名前来体验北京茶馆的韵味。第二种茶馆是现代风格的茶馆,例如五福茶艺馆,它以桌椅、小壶小碗轻发酵乌龙茶为主要特征。

  五福茶艺馆以商务活动、培训为主要功能。例如五福茶艺馆在西坝河光熙门的分店,分为上下三层,装饰精美。一楼展示各种名茶和茶具。二楼是风格独特的包房,例如充满佛教气氛的禅茶室;铺着榻榻米的日式茶室;设有壁炉的欧式茶室;中西合璧的商务茶室;有宫灯高挂的中式传统茶室。三楼是散座,设有两间包房,用作朋友聚会、情侣谈心,环境幽静。

  第三种是综合风格茶馆,例如明慧茶院、百草园茶艺馆、小小茶艺馆等。综合风格茶馆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还有韩国茶道馆、日本茶道馆,颇具异域风情。

  有名的茶道馆的介绍: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另外,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

  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后的茶馆还增加了打牌、下棋、读书看报、赏花赛鸟,以至于唱卡拉OK、看录像节目等,内容愈来愈时髦、新颖,但它作为民间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始终没变。

  有名的茶道馆的介绍:杭州茶馆   在杭州,水是灵魂;在杭州茶馆里,水是道具。天堂水沏的龙井茶是用来调和人们身上浓浓淡淡的体液,以便将情感和理智整得风调雨顺。杭州人偏爱茶馆,偏爱精致和谐,爱耍子却耍得出不出格是最重要的,所以过于浓情和热情的咖啡馆、酒吧在杭州是敌不过若即若离、闲情满溢的茶馆的。

  据统计,杭州目前坊巷间有700多家茶馆,放眼全国,这样的密集度是数一数二的。这么多茶馆渐渐形成了几种流派,有以茶艺为主的,比如太极茶馆;有以茶点著称、场面宏大的,比如青藤茶馆;有专门讲究茶馆生态环境的,比如门耳茶坊;也有集博物、欣赏、品茶于一体的文化性茶馆,比如和记茶馆、紫艺阁茶馆。如此多样性的风格取向使杭州茶馆业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作为一种流派代表的茶馆往往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杭城的茶馆迎来了它的新时期。杭州茶人们积极汲取双峰脚下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灵气,在做深龙井茶的学问时,努力向市民普及中国茶和茶文化。1994年,是个起点,六公园附近的教场路上出现了杭州第一个展示茶艺的茶馆?太极茶馆,之后的每一年,杭州都会出现代表性的茶馆,这些茶馆一时成为杭州茶馆业进入新时代的先行者。它们孵化培育出一个讲究环境和概念,追求品位和消费的吃茶市场。

  新兴的茶馆分布是?一个中心,一枝横斜?。它们以西湖为中心,环沿西湖的南山路、湖滨路、北山路,又旁逸斜出沿曙光路、龙井路、梅灵路、茅家埠迤逦而去。风景和茶相看两不厌。

  从目前的情况看,杭州已经成为全国公认的茶馆业做得最好的城市。每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博览交易会和西湖国际茶会上,汇聚而来的各地茶人对杭州的茶馆都有最高的评价。要说能与杭州茶馆业作个比较的城市现在只有三个:北京、上海和成都。北京的茶馆,最大的特点在于高品位,他们会有人均消费为1000元的茶馆,这个杭州没有。上海的茶馆,绝对数量最多,但每10万人占有茶馆的数量却不及杭州。成都的茶馆两极分化明显,但普遍是社会茶馆,整体档次不及杭州。

  在杭州,吃茶吃成了产业。你要想开一家茶馆,茶艺培训方面有茶博提供教学;你要购置茶馆里的一切用具只消跑到凤凰山脚下的陶瓷品市场,不到半天即可全部配齐。杭州茶文化除了产业化,还有文人化的提升。作家王旭烽十年心血一杯茶,精心谱写的小说?茶人三部曲?,一举夺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为杭州的茶文化加上了精彩的一笔。

  杭州一地的百姓惯享清福,鲁迅在《准风月谈》《喝茶》一文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杭州人有好茶喝,也肯花工夫,如此终于练出了追求品位的茶世界。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8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