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文人喜斗茶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斗汤色
斗水痕(乌龙茶粉制)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市井斗茶图
(中间白衣者与蓝衣似斗茶令中)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 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茶百戏之山水
茶百戏之玉兔盼月
茶百戏之对虾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宋人喝的是白茶,故喜用建盏,盏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和汤花。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此建盏的名句。
武夷山茶博园斗茶群雕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但大部分的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有的“斗茶”大会上,还会奏起古乐。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嫋嫋。这种“斗茶”与古代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究竟什么叫「斗茶」?斗茶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人喜爱斗茶?又都斗些什么名堂?搂主是对以上问题而感兴趣吧!现在且听我细说从头,一一道来。
斗茶之兴当与贡茶有关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
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于是有人以为斗茶起自徽宗时,这种说法稍嫌武断。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说产生就能产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斗茶的产生,据考证当与贡茶有很大的关系,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
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于是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先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全国产量迅速增加,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由从制茶者间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文人斗茶极为讲究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是一种性灵上互相引发与交流。
后来连皇帝也加入了斗茶的阵容,宋徽宗赵佶对茶尤有研究,并写成一册专著,题名《大观茶论》,书中分列二十余目,对茶的产制、烹试和品质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皇帝亲撰茶叶专著,这在中外历史倒还是头一遭哩!
斗茶的评比内容
究竟斗茶都斗些什么内容呢?
由宋人蔡襄的《茶录》可略知一二,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蔡襄称之为「试茶」,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种,制茶者造出茶来,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较高下,于是相聚而品评。
《茶录》中提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蔡襄是品茶专家,以为斗茶不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盏上不黏附茶水痕迹者才是上品。
此外唐庚在所撰《斗茶记》中记载的也提到:「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书中还谈到:「不问团铸,茶贵在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这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
《江邻几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情形:「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故事里提到虽然苏舜元的茶叶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为用了天台山的「竹沥水」煎茶,才胜过蔡襄。
斗茶虽起于建安一带,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到心头的内在感受,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评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评价。
今日茶叶评比 实斗茶遗绪
这些年来,全省及各产茶省区所举办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一种延续。
一般角逐时,各地将做工精细、品质最佳的茶叶带到会场,组成一个由各方公认的评茶大师组成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叶密码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评估老嫩。总之,要对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示牌打分,最后按高分到低分揭晓,排列名次。也有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双方各按50%计算,然后按总分多少对号入座。
所以,斗茶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评比方式,它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茶宴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过,对今人而言,斗茶对创制和发掘名茶,对促进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以及茶叶品质的提升,无疑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充实、丰富了品茗艺术的内容。
综观以上所述,斗茶实有其时代意义与价值存在。
斗茶方法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斗茶
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碾成粉末,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燲盏”。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应当指出的是,点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可见一斑。《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怀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还击。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象走街串巷的“货郎”,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7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俄罗斯文化中的饮茶之道
下一篇: 品尽千年普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