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花草茶发展历程

品茶 2023-11-13 22:37:17

花草茶发展历程

源于宋朝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始于明朝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

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

成于清朝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加工发展

150多年茉莉花茶加工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加工工艺不断发展沿革:①在窨花方式上:从陶罐窨→箱篓窨→囤窨(地面窨)→机械窨;

②方法上:从花一层,茶一层→手工拼和→机械自动拼和;

③干燥上:蒸煮焙干→铁锅炒干→烘笼烘干→机械烘干。

现有工艺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和茶叶科技工作者共同创造的,它适应客观的要求是科学的,但也存在着落后的一面。1976年商业部下达研制自动窨花机,并已通过有关部门鉴定,适用于生产。2002年研制出一台日产80-100担茶叶的自动窨花机。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是比较理想的窨花机械,应该广泛推广使用,彻底改变花茶窨制手工作业的落后面貌。

生产历史

雨花茶中国花茶的生产,始于南宋,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从12世纪起花茶的窨制已扩展到苏州、杭州一带。明代顾元庆(1564-1639)《茶谱》一书中较详细记载了窨制花茶的香花品种和制茶方法:“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但大规模窨制花茶则始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到1890年花茶生产已较普遍。花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主产区为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亦有发展,而非产茶的北京、天津等地,亦从产茶区采进大量花茶毛坯,在花香旺季进行窨制加工,其产量亦在逐年增加。花茶产品,以内销为主,从1955年起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东欧、西欧、非洲等地。

茉莉花茶的历史发展

据汉朝《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之后随印度佛教传到福州。
茉莉花在唐朝时被认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人们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从那时候开始茉莉花就成为了“天香”,与菩提均作为佛家圣物。
宋朝时,中国兴起了把香入茶的热潮,因为香在古代是保健品,是药引,茶是药,能够解百毒。在横县本土化中,茶和药都被叫做“da”,导致香和茶合在一起。宋代时有几十种香料茶,经过时代变革,被淘汰掉多种花,只剩下五六种,茉莉花占比96%,茉莉花茶由此兴盛。
茉莉花茶最早是士大夫赏玩的香料茶,明朝末期开始商品化,清朝时期大量商品化。
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慈禧认为自己肤如凝脂、肌如皓雪,于是规定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外国使节和其夫人到中国时,慈禧就经常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送给这些人,所以在慈禧掌权的几十年间,茉莉花一度被认为是“国花”。
1856年至1886年,茶叶出口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到44%,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市场。
1866年5月30日,英国快速帆船“羚羊”号与“塔平”号等5艘帆船同时从福州马尾出发,开展一场福州到英国的茶叶运输竞赛,用99天时间到达英国的里程。“塔平”号仅以早到20分钟而赢得胜利,福州到欧洲的距离从270天缩短到100天,使新鲜优质的中国茶叶到欧洲成为可能。
1866年后,福州茉莉花茶开始大量出口到欧洲。
1872年俄国人在福州泛船浦开办埠昌茶厂,福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机械制茶的地区。
1884年马江海战后,福州港提高茶叶税收50%,以此增加收入用于建造新船。1885年到1886年间到达英国的福州茶叶质量低劣,与之前英国人不愿意喝的印度红茶相比缺乏优势,被其取代。
1889年,福州出口红茶下降40%,只剩下特殊茶种如茉莉花和乌龙茶仍为世界出口最多,印度取代福州世界最大茶港地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福建出现大量其它品类茶种,加之福州本地茉莉花茶企的垄断和茶叶价格的恶性竞争,福州茉莉花茶企业从当时的5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三四十家。

小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

桐城小花茶编辑安徽桐城的历史名茶,徽茶名品,除了具备花茶的各种特征,独具“兰韵”,如兰花一样的美好香氛。因茶叶尖头细小,故为小花茶。桐城小花茶具有名闻天下的茶文化典故,蕴含着丰富的“礼让”内涵,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有诗为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1品名编辑茶区多高山深谷,山峦叠嶂,云遮雾绕,故茶叶嫩而多汁。尤其是春天漫山遍开幽兰,茶叶受兰香熏陶,天然含有兰花香气,且因茶叶峰尖叶小,故称之为“小花茶”。2茶系编辑属皖西兰花茶品系。3起源编辑桐城产茶历史甚早,有文字记载即可溯至隋唐,而桐城小花的成名史料证实应在明朝。史载明朝大司马孙鲁山(孙晋),乞休隐居龙眠山,在椒子崖下构筑了“椒园”。孙鲁山生性爱茶,宦游时得异种茶籽,植之“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进贡朝廷,称作“椒园茶”,与当时名茶“顾渚”、“蒙顶”齐名,跻身“贡品”之列。4种植编辑《桐城风物记》云:“茶,山园皆有种植者,惟小龙山方氏龙泉庵茶产于云雾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孙氏椒园茶亦佳。”孙鲁山用椒园茶馈赠友人姚孙斐(明末兵部职方司主事),姚赋《孙鲁山贻山园新茶》诗:“俱理山中薜荔裳,多君胜事在茶筐。紫茸手焙调生熟,白绢函题寄色香。活水煮泉鱼眼沸,小瓷注液乳花尝。醒余午后神都爽,蝴蝶休教绕竹床。”由此,椒园茶从“贡品”扩展到馈赠亲友的礼品。产地也扩大到龙眠山双溪、杨家楼(现名杨头)等地。5产地编辑桐城境内龙眠、黄铺、大关等地。最高峰荒草尖海拔高度为850米,茶园高度均在海拔700米以上。日照短,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6采制编辑桐城小花茶一般在谷雨后几天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经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五道工序制成。加工后的茶叶芽叶完整,每个成品茶有芽头0.8至1万支。冲泡后,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绽开的小兰花,汤色淡绿,香气四溢。桐城小花茶素负盛名,曾被封为贡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花茶”曾被选为国庆观礼茶送上北京。《桐城风物纪》记载桐城小花“品不减于龙井”。1983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1984年进入国际市场。2004年,产干茶 10余万斤。属全国名茶,饮誉海内外。7品质编辑桐城小花茶除具有名茶应有的特征外,还附有独特的“兰韵”。兰花禀天地之精华,香幽远而飘逸,纯皎洁而无暇,彰显君子风范。桐城小花茶五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中,翰墨茶香,浸润了桐城派的文章,也造就了一代人臣的谦谦君子之风。“六尺巷”是桐城文化物化了的载体之一,故事的主人翁具有小花茶“精行俭德,兰幽山中”一样的品格,两者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契合。探讨小花茶文化对“六尺巷”形成的影响,将“六尺巷”作为桐城小花茶文化的载体,对做大做强桐城小花品牌,振兴山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8评价编辑《皖志述略》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花”。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龙眠山茶也名声大振,“精茗事者,皆珍异之”。随着茶叶产量大幅度增加,龙眠茶已不能涵盖,故名为“桐城小花”。自明迄今,已有五百多年产制历史。9文化编辑“六尺巷”的由来桐城小花茶伴随着文派大师们的文墨,见证了桐城派的兴衰。桐城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学界将他们连同追随他们的作家群统称之。桐城派绵延200余年,麇集作家1200多人,留下传世之作200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近代国学大家马厚文有诗为赞:“黄舒山水古今奇,释氏衰微儒士追。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然而让桐城人津津乐道的远不止这一群名载千秋的大文学家,更有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双宰相”张英和张廷玉。由他们在“桐城派”的故乡演释了“六尺巷”的典故。此巷位于桐城文庙西南侧的西后街,巷南原为张英府(旧称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成因要追溯到康熙四十年发生于城内的一桩邻里纠纷。据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主人桐城人杰地灵,……乃文人学士会萃之域,饮茶之风盛矣。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年)就是一个知名的茶人,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今安徽桐城人。清廷入关后,沿袭明朝官制,废除宰相之职,分设六部——刑、工、户、兵、礼、吏部,以加强皇权。而张英是清初理学名臣,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正谨严,一生深受康熙宠信,康熙称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为人又极谦和,遇同僚“善气导迎,未尝有迕”,家居则乡邻以至仆隶“常得其和,……无所寄怨”。张英生平酷好看山种树,又酷品茶,他称六安、武夷、罗介为茶中“三士”(野士、高士、名士)。张英于康熙二十年(1681)乞假葬父,在龙眠双溪构筑“双溪草堂”,闲居四年。康熙四十年(1701),张英告老还乡,又在双溪甃建“赐金园”,闲居七载。书斋门联为“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了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张英在山居日子里,总爱煮茶读诗。《聪训斋语》载:“鄙性好多饮茶,终日不离瓯碗”。张英在京时,嗜六安、武夷茶;龙眠山居时,爱饮龙眠家乡茶。有次,入龙泉寺品茗,惊叹“须试龙眠第一茶!”。他强调“俭勤”“和顺”,与桐城小花茶性一脉相承。小宰相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立朝五十年,日理万机,多赖名茶爽脑清心。《澄怀园语》载:“余性嗜茶,日蒙恩赐络绎,于各省最上之品,无不尝遍。”然对家乡茶情有独钟。每年春季,桐城相府采购新茶,专人送京,盛赞龙眠茶“色澄秋水,味比兰花。”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终归是皇帝,他们以个人喜怒为核心,真让臣子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加上清朝满汉隔阂,皇帝提防汉人作乱,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会招祸。张英能够在官场上挥洒自如,特别是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有史料记载,雍正时,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雍正说:“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张廷玉说:“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雍正受到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万事谦让、不与人争,说明“谦让”确实是张家氏族的优良家风与传统。张英在朝时倡导以茶敬老请三老进京品茶的“千叟宴”,到告老还乡后隐住山林,终日看山,以茶为伴,也可看出茶性对其人格的熏陶。民族传统礼仪客来敬茶,以茶会友,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礼让”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礼让”的美德源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七尺”。人生在世,物质所求只是生存的必需,而不是生存的根本,惟有精神的安逸才使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中华和谐文化“六尺巷”与桐城小花茶文化都体现‘和’的精神,‘和’也是一种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让为贤,倡导“和睦”、“顺达”,“宽容”,“六尺巷”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它的“宽”已超越“六尺”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的精神。品茶添清雅,啜饮一杯桐城小花茶,让心绪宁静,让心态平和,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情、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因此,弘扬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茶德与懿德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通俗简单地解释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茶德”涵义不论庄晚芳的“廉、美、和、敬”,还是日本千利休的“和、敬、清、寂”。“敬”等同于“礼让”,“和”等同于“和谐”。“六尺巷”所体现出的“礼让”,追求“和谐”,与桐城小花固有的“茶德”以及延伸的“兰韵”有异出同工之妙。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代,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六尺巷”懿德与桐城小花茶德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正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10文化品牌编辑用茶文化提升茶叶价值,振兴山区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塑以“六尺巷”为内核的桐城小花文化品牌。一要进一步做好桐城小花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搜集一些桐城历史文化名人的茶事逸闻,加以整理创作,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二要举办桐城小花茶文化节。把以六尺巷“礼让、和谐”为主题的小花茶文化节,作为宣传桐城茶叶展示桐城形象的主要载体,创作各种以小花茶为题材的黄梅戏等茶节目;邀请茶叶界权威人士举办茶叶高层论坛,传播茶健康、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营造全社会“爱茶、饮茶、论茶”的氛围。三要注册“六尺巷”桐城小花茶商标,在桐城小花茶的包装上印制“六尺巷”的故事,以提升桐城小花茶的文化内涵,让桐城小花茶的兰香携“六尺巷”礼让佳话同芳五洲。

紫罗兰花茶的生长过程

紫罗兰花茶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成年-开花-授粉-结果-落叶,然后重复。
紫罗兰,拉丁文学名:(Matthiola
incana
(L.)
R.
Br.)十字花科、紫罗兰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全株密被灰白色具柄的分枝柔毛。茎直立,多分枝,基部稍木质化。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或匙形。
原产地中海沿岸。中国南部地区广泛栽培,欧洲名花之一。中国大城市中常有物种,可以栽于庭园或温室中,供观赏。此花与三色堇相似,易混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50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