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命理四柱 >> 八字杂谈

清明上坟回来后桃花旺,农谚的“清明雨后”下一句是什么?

周公解梦 2023-07-17 08:50:18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一句农业谚语。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2020年清明节是星期几?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

传统祭祖节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春季节气: 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清明节三候现象:
(1)初候桐始华,桐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微风中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
(2)二候牡丹华,这时节国色天香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盛开了,咤紫嫣红,姚黄魏紫,争奇斗艳,尤以河南洛阳的牡丹最为出色。当地举办了洛阳牡丹节供游人欣赏。
(3)三候虹始见,清明节过后,雨量有所增加,空气潮湿时雨后空气中水气含量较高,在明朗的阳光照耀下映出七色彩虹,给本已缤纷多彩的大地又增添了美丽的风景。
】清明时节播种大秋农作物:
清明柳缘 桃花 红,玉米 高粱 要播种,这时节也是播种大秋作物,如玉米、 高粱 、棉花以及各种蔬菜的大好时光,在大田中已劳累了多半个春天的农民们还要再加一把劲;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有播种和耕耘才有收获呀。
2020年清明节是星期几?

2020年节气时间查询:
立春 2020年02月04日 17:03:12
雨水 2020年02月19日 12:56:53
惊蛰 2020年03月05日 10:56:44
春分 2020年03月20日 11:49:29
清明 2020年04月04日 15:38:02 农历 二〇二〇年 三月 十二日 大 (阴历)公历 2020年 4月 4日 星期六 白羊座 (阳历)
谷雨 2020年04月19日 22:45:21
立夏 2020年05月05日 08:51:16
小满 2020年05月20日 21:49:09
芒种 2020年06月05日 12:58:18
夏至 2020年06月21日 05:43:33
小暑 2020年07月06日 23:14:20
大暑 2020年07月22日 16:36:44
立秋 2020年08月07日 09:06:03
处暑 2020年08月22日 23:44:48
白露 2020年09月07日12:07:54
秋分 2020年09月22日 21:30:32
寒露 2020年10月08日 03:55:07
霜降 2020年10月23日 06:59:25
立冬 2020年11月07日 07:13:46
小雪 2020年11月22日 04:39:38
大雪 2020年12月07日 00:09:21
冬至 2020年12月21日 18:02:12
小寒 2021年01月05日 11:23:17
大寒 2021年01月20日 04:39:42

清明上坟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吗?

听老辈人讲,上坟时不能带小孩,尤其三岁以下的孩子,更不适合参与扫墓祭祖活动。

其一、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有家长说带孩子去上坟,可以让其懂得感恩,不忘先祖的恩德。其实,三岁以下的孩子,压根记不住太多往事。即便是刻骨铭心的事件,长大后也忘个差不多了,压根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其二、季节变换气候反常: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最容易下雨的时节,雨后的清明空气湿冷,如果这个时候带孩子去上坟,容易使孩子患上感冒、咳嗽等流行性疾病。

其三、容易使孩子受到惊吓:众所周知,墓地阴气比较重,而小孩子的大脑还是一张白纸,如果过早地让其接触阴气重的环境,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尤其是经过雨水浸蚀,露出棺材的坟地,更不应该带小孩子去,以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心理上的阴影。

其四、从宗教的角度说,三岁以下的孩子,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是最容易看到不干净东西的年龄段,因此不适合参加上坟祭祖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年轻夫妇看新房时,为什么要带小孩子一起去的原因。

清明节的别称是什么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词,而是与“洁齐”同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清明节在夏历三月间(日期有参差,而在公历则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节。

柳节。晋·周处《风土记》有记载,云清明节为柳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而有插柳风俗,衍生柳节之名目。介子推是随晋公子重耳避国乱流亡的诸臣之一,重耳多年后归国践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封赏从亡诸臣,“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奉母避居绵山,重耳去请他出山,他不愿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树不出,与其母都被烧死;后世人指此日为清明日,其实春秋时代还不知有此节气。清明插柳枝以作纪念,当是很久以后形成的节俗。清明时节,柳树新绿,传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称柳节。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 禁烟指禁炊烟,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传亦是纪念介子推而立礼俗。其说非,因为寒食礼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隋·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所加按语引《周书,不能说“清明即寒食”》。

秋千节,见于明·刘若愚《明宫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按《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红楼梦》叙及饮酒行令,有“女儿乐,秋千架上衣衫薄”之句。清明时换上春装,开始荡秋千,故有秋千节的名称。

踏青节。岭南春早,踏青节定得亦早,以夏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但大部分地区,从中原、江南到华北都以清明为踏青节。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后,华北一带要在公历4月中旬或下旬开春,但踏青节却也定在清明。 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因为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所以也称秋千节,拔河节等。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的别称,来自气象、物候、民俗,可谓雅俗相共了。 民间另有别称,踏青节、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死节、扫墓节。

...阅读题 说说清明节的来龙去脉

年一度的“清明节”如期而至。在这节骨眼儿上,“清明节”的话题必不可少。更何况早在8年前,“清明节”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还是一个法定节日。咱们这就说道说道“清明节”的渊源。

廿四节气有清明

史料记载,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2500余年历史。起初,“清明”仅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在“节气”之上,逐渐演化成一个民俗节日。

《历书》记载,“冬至”之后第105天、“春分”过后第15天,为“清明”。这时,万物复苏,气清景明,所以名为“清明”。“清明”所属“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就是说,“清明”时节,白桐花开放;田鼠全都回到地洞里;雨后可见彩虹。当然,这都是江南景象。东北地区的“清明”,尚远远不够清明。

“清明”过后,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然而,辽沈地区的“清明”时节,大地刚刚开化,只能春耕;须到阳历5月,才能播种。

割肉救主不为官

提及“清明”,还引发出一段忠烈故事。

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弟弟重耳逃亡出走。眼见得重耳逃亡落魄,不能东山再起,没啥前途,原先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们,便纷纷离他而去,最后仅剩下几位忠臣。介子推便是其中一位。一次,重耳饿晕过去。实在找不到任何吃的,介子推便忍痛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19年之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当权之后,封赏了逃亡期间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却惟独漏下介子推。经人提醒,晋文公这才猛然想起介子推割肉救命之恩,顿然悔愧不已,随即差人去请介子推,速来上朝封官受赏。然而,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却坚辞不来。无奈,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住所时,但见大门紧闭,早已人去屋空。这时,倔强的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山西介休县东南)。

葬身火海留血诗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的去向后,遂下令,让御林军上绵山搜寻介子推。然而,御林军们漫山遍野地寻找了好多天,也没能找到介子推。

这时,有个人出了个歪点子:“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山道。大火烧旺之后,为求活命,介子推肯定会从没火的那面山道走出来。”晋文公听信了这个馊主意。于是,晋文公便下令御林军举火烧山。令晋文公始料不及的是,熊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之后,却依然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大火熄灭之后,御林军们上山巡查时,却意外地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早已气绝身亡。

晋文公见状,顿足痛哭,下令厚葬介子推母子。当御林军们安葬介子推母子遗体时,在介子推怀抱的大柳树上,发现了一个树洞,里面似乎塞着什么东西。御林军们掏出来一看,见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脚穿木屐思足下

晋文公将血诗藏入袖中,然后将介子推和他母亲遗体,分别安葬在烧焦的大柳树左右。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纪念介子推;把介子推去世那天,定为“寒食节”。晋文公还晓谕全国百姓:每年“寒食节”当天,不得烧火做饭,只吃寒食。晋文公还砍下一段烧焦的大柳树枝干,回到宫中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之后,晋文公每天都要看着木屐长叹道:“悲乎,足下!”

从此之后,“足下”一词,便成为对朋友的书面敬语。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大将军足下”,再如,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等等。

介子推死后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一身素服,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当晋文公行至介子推母子坟前时,但见那棵大柳树竟然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摇曳。望着生机盎然的大柳树,晋文公仿佛看见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大柳树跟前,珍爱地掐下几条柳枝,编成一个圆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两节邻近合一节

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介子推的血诗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勤政爱民的“座右铭”。果然,晋文公执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基业。晋文公文治武功,昭明后世,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晋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之后,怀念不居功、不图官的介子推。人们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用杨柳条儿串起来,插在门上,取名“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祭奠介子推。此后,“寒食节”、“清明节”成为百姓们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节”,人们便自发地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百姓们事先做好枣饼、麦糕等冷食;在南方,则多为“青团”、“糯米糖藕”。每年“清明节”,人们都要承袭晋文公的做法,把柳条儿编成圆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怀念介子推。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接近,而“寒食节”又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寒食节”与“清明节”便逐渐合二而一了。

蹴鞠插柳踏青乐

史书记载,早年间,人们又将“清明节”称之为“踏青节”。“清明节”处于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时,除了欣赏春光美景之外,人们还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乐融融。

“踏青”的体育活动有荡秋千、蹴鞠、插柳、射柳、斗鸡、放风筝等等。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蹴鞠的“鞠”,是用皮革做成的皮球,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踢球。据说,“插柳”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音色,sè)”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便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插柳”习俗长盛不衰。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明史》记载,将鸽子放在大葫芦里,然后将大葫芦高挂于柳树之上。人们用弓箭射中大葫芦后,鸽子飞出,再以鸽子飞翔高度判定胜负,是为“射柳”。清明“踏青”时,古人还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一直要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及至唐代,“斗鸡”已蔚然成风,不仅民间百姓“斗鸡”,就连宫廷皇帝也“斗鸡”。史载,唐玄宗“斗鸡”尤甚。

扫墓祭祖放风筝

古时候,“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接,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为“清明节”扫墓了。扫墓之余,孩子们还要放风筝。有的风筝装置了竹笛,春风一吹,“铮铮”作响,犹如古筝发出的声音。于是,“风筝”之名由此诞生。

北宋时期,“清明节”成为人们的盛大节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描绘了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场景。

满族墓祭不烧纸

早年间,满族人把“清明节”叫做“墓祭”。“墓祭”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以往,每逢“墓祭”当天,满族人家便乘坐大车来到墓地,由长者在新坟上插“佛陀”;在旧坟上插柳枝,意为禀告祖先,本家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然后,将酒洒在地上,酹祭先人。全家人在坟前叩头行拜,以示子孙不忘祖先养育教诲之恩。

满族人清明“墓祭”时插的“佛陀”,用一根荆条或柳条,插上一个苞米瓤子而成,其上披挂数层剪成穗子或钱状的五色彩纸。满族人插“佛陀”习俗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象征“佛陀妈妈”当年营救“老罕王”努尔哈赤之后,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杀害时披头散发的样子,表示人们祭祖时,永远不忘“佛陀妈妈”舍身营救 “老罕王”的恩德。另一种说法是,人们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岁岁顺利,“佛陀”上叠挂的钱状五色彩纸,意为财源,故“佛陀”俗称“摇钱树”。

满族人清明“墓祭”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满族人的坟墓,均在山根或山“窝拉兜”里。“清明”这天,每个坟头中间,都要插上一根或几根柳木“佛陀”。满族人晚辈们,在“清明节”头两天,就要到柳树趟子里,挑选大拇指粗细的直溜儿柳树枝条,剥去外皮,在柳条棍儿顶端系上长长的彩纸条子,远远看去,酷肖一棵棵小花树。满族人清明“墓祭”祭祀祖先时,没有烧纸的习俗。

鸡蛋豆腐烙春饼

“清明”时节,满族人还有不少“老令”规矩。比如,“清明不吃蛋,穷得乱颤颤”;“清明不吃豆,穷得乱抖擞”等等。“清明节”这天,满族人不仅要吃鸡蛋、豆腐,还必须吃“春饼”。由于手擀的“春饼”薄如荷花叶,故又称“荷叶饼”。“春饼”是将两片薄薄的面饼摞在一起,用擀面杖擀得几近透明,再将肉丝炒绿豆芽、葱丝蘸面酱卷在饼内,吃起来香软可口。新宾、清原、桓仁、岫岩等地农村的满族人家,还要上山挖小根菜、猫爪菜、蕨菜等山野菜,洗净后切碎,拌上鸡蛋丝、肉丝、粉条头儿,烙“煎饼盒子”吃。那味道,别提有多清香可口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zizatan/99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