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桃花源没什么恐怖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存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给他抹上神秘的色彩。有人说桃花源记其实是死人国,让人细思极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有人说桃花源没什么恐怖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存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给他抹上神秘的色彩。有人说桃花源记其实是死人国,让人细思极恐!
首先, 主人公渔夫是以捕鱼为生,应当熟悉水路,他不会乱走。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所以不会看见陌生的桃林。其次,他到达源头过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山洞很小, 洞口极为紧窄, 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而且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不应该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有隐约的光。
还有更可疑的是,阡陌一词,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而且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是七月和五月。但是,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再者, 就是他们语言的漏洞,他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朝代变更衣着也应该变化, 而且, 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但是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那不妨大胆的设想他们的衣着是随着进来的人变化的。
更有诡异的地方,他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报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说,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应该万无一失。可他们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古代不能解释,只好归类于迷路。在现代,这种现象叫做鬼打墙。最恐怖的是,隐士刘子冀高高兴兴的前往,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 并且死于病中。很显然, 他发现了些什么。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要灭口。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
《饮酒》: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陶渊明20岁那年就开始官场生活,但一直都是做着低级官吏,29岁那年,又出任祭酒,不久又辞职归家。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同年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正式解印辞官,因受道家思想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他也过起了隐居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便是他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在追求宁静的生活时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桃花源记》当中的世外桃源,无论是景色还是住在里面的人,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祥和。
可要是仔细推敲起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有可能并不是描述世外桃源,如果结合古代玄学和现代的科学来看,《桃花源记》描绘的是死亡之后的世界,也就是阴间。
阴间的概念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古人认为人死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汉代时期,佛教传入,这才形成了十八层地狱的阴间体系,至于为什么会说陶渊明写的是阴间,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探讨。
首先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东晋,两晋时期,怪志小说发展相当快,鬼神体系深入人心,那时候也是兴起了贴门神辟邪,将《桃花源记》的诸多细节跟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里面的场景,更让人细思极恐。
《桃花源记》的开篇是借用武陵渔人迷路为切入点,其中一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是极美的,一连串的桃树,那就如同仙境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桃木又叫“降龙木”、“鬼怖木”,几千年来,桃木都有镇宅辟邪之说,《后汉书·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如法,以施门户。
在这些桃树当中,并没有其余的杂树,陶渊明又写“落英缤纷”,落花应该是在清明前后,此时的落花倒更像是家属在祭奠亲人挥洒的纸钱,武陵人通过桃树林之后,见一小村落,这里的来来往往,穿的衣服都跟外面的一样。
村子里面的人都是从秦国时期逃过来了,从秦国到东晋历经数代,服饰肯定不相同,这么可能穿的是一样的衣服呢?村子里面的人也没有听说过汉朝、晋朝,这说明村子的人从没有出去过,村子的衣服不可能来自东晋。
除非这些衣服都是祭品,武陵人待了几天之后便回去了,还沿途一路做记号,可再来寻时,却找不到回去了路了,这个村子诡异的消失了,南阳刘子骥,也去寻找过桃花源,但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或许刘子骥遇到了什么不该遇上的“东西”,当然《桃花源记》都是陶渊明的想象,不管是人是鬼,都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说明,陶渊明对于官场的黑暗,更喜“鬼”,恶“人”,或许这才是陶渊明的“真面目”吧。
《桃花源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章,作者是南北朝时代的大文豪陶渊明。
对于这篇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历史上一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最近有人解读《桃花源记》是一个恐怖故事,信誓旦旦,煞有介事。
事实真相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士族出身,他的祖先是东晋开国名臣陶侃(有争议)。陶渊明性格孤傲,才华出众,他有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后世人赞赏有气节有原则的著名典故。
陶渊明是建功立业的追求,但是他的天性却更倾向于对于自然的眷恋,这种矛盾伴随了他一生,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是在他的晚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刘裕取得了东晋的实际控制权,不久之后便自立称帝,灭掉了东晋。
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对于此事心中不满,他认为刘裕是乱臣贼子,而后来刘宋政权对于士族集团的打击更是令陶渊明心中恐惧而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需要注意的是,《桃花源记》并非独立的作品,它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
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诗》,其实比《桃花源记》对于“世外桃源”桃花源的描述更加生动也更加具体。
但是因为《桃花源记》特殊的题材和更加传奇的故事,所以它的名气反而大于正文《桃花源诗》。
现在有人解读《桃花源记》,将其解读成恐怖故事,其实是不知道这篇文章的来历,以及它背后的时代背景。
或者是为了博取眼球,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的把戏而已。
陶渊明作《桃花源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表达对于刘宋政权的不满,对于现实政治的失望。
他在文章和诗词中体现出一种接近道家老庄思想的追求,表面是追求自然美,其实是逃避现实,希望寻找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
在《桃花源诗》的最后,陶渊明如是说:“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意思是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可见陶渊明在寄情山水,表面云淡风轻之下,隐藏着怎样一颗孤独落寞的心。
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总是无比向往,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战争纷繁的时代,被战争所累,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没有战争,和平美好的地方来生活。
普通人对这种美好愿望的想象可能并不具体,但是晋朝的一位文学家,却具体地将这个“世外桃源”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既具体又非常真实。这位文学家就是陶渊明,他的作品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经典的背诵课文,文章字里行间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在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里,无论是景色,还是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都有一种淳朴、自然的气息,那里没有战争,也不存在困扰,整个世界一片祥和。但是《桃花源记》里面很多场景的描述却经不起推敲,让人细思极恐!
中学课本中的《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如果按照我们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当然会觉得这是陶渊明虚拟出来的一个“极乐世界”。
那么既然是虚拟,陶渊明肯定有他的依据,因为虚拟也并不是凭空捏造,他可能是有过一些感触或者接触过一些东西才让他有了灵感。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课文中的很多细节拿出来分析,会发现文章中确实有很多小细节值得研究,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却确有深意。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桃花源记》,你会发现陶渊明讲述的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另外一个世界——死人的世界。
第一:文章开篇描绘的桃花。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优美的词句着重描述了小溪两边的桃树和桃花。
尤其是“落英缤纷”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视剧中的场景,只觉得风景美如画,这种场景应该是“仙境”的标准配置。不过,令人注意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景色中,除了桃树就没有其他别的树种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树具有辟邪作用,人们经常将桃树枝上缠绕红绳来驱除鬼怪。如果用桃树来作为“阴间”与“阳间”的分界线也是最合适不过了,而陶渊明就是通过这片桃林才通入了所谓的“世外桃源”。
除此之外,“落英缤纷”的时节应该在清明节前后,桃花花瓣纷飞,场景虽然梦幻,但是参照清明节来看,这种浪漫的场景却像极了人们在烧纸钱纪念前人。
如果陶渊明描述的是死人的世界这个观点成立的话,这样的猜想也合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联想到是那位渔人在捕鱼途中遭遇不幸而亡,但是渔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去世,而是继续向前划船,而他进入的桃林正是“阴间”。而那里的人们也并不是“活”人,而是和他一样失去生命后生活在这里的“鬼魂”。
第二:文章中提到村庄里的房屋整齐排列,交通也很发达,每家每户都可以被小路连接起来,而且在渔人进入之后,大家还拿出了丰盛的餐食来款待他。
联想清明时发生的场景,这些食品很可能是活着的人为去世之人准备的祭品。另外整齐的房屋也会让人想到排列整齐的坟墓,那些“阡陌交通”就是坟墓与坟墓之间的小路。
第三:村子里人们穿的衣服。
文章中写着村里的人们穿着和外面人一样的衣服,而那些人却是从秦朝战乱的时候逃到了这里,并且一直没有出去,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穿着秦朝时期的衣服,又怎么会穿着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呢?
另外当渔人和村里的人交谈的时候,他们还说他们并不知道有个汉朝,晋朝更是一点没有听说过。既然如此,村里人衣服的来源更是可疑,没道理秦朝的人能够制作出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毕竟两个朝代的人的衣服样式和材质有极大的差别。
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只可能是村里人穿的衣服是他们的后代烧给他们的,这些衣服同样是祭品。在文章的最后,渔人试图做记号,想要在之后重新来这里,但是他再也没有找到过。这个村子就如此诡异地消失了,而能够这样无声无息消失的只可能是“鬼神”。实际上,无论《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人还是鬼,这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与发展才是最终追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zizatan/74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