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命理四柱 >> 八字杂谈

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拍煞,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

周公解梦 2023-07-07 17:03:52

原文: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译文: 我曾经见过南京早晨流莺在玉树间穿行歌唱,我曾经见过秦淮河边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绽放,而谁又能想到这一切会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么彻底。 我眼看着他大兴土木,我眼看着他大宴宾客,我眼看着他大厦倾塌!这爬满苔藓的碧绿瓦砾堆,我曾经在里面睡过风流觉,把这五十年兴盛衰亡都看在眼里。

有名的乌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边夜里真的鬼魂哭泣,凤凰台上只有猫头鹰栖息! 曾经在残山上的梦境反而像是真实,旧日的心境难以忘却,不愿意相信这江山已经易主! 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将这悲伤的声音一直传唱到老去。 出处:〔离亭宴带歇指煞〕是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结尾段。

扩展资料:〔离亭宴带歇指煞〕赏析 〔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至,其妙处恰在强烈的对比。 第一层,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谴责统抬者的豪奢腐朽。

前四句,写美景不长。“金陵”两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忆追述的美景。

“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点,写明了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在赏景享乐。 “莺声晓”和“花开早",谴责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势下,昏天黑地,一味享乐。

“谁知道容易冰销”,一针见血指出了享乐所带来的灭亡命运。 “谁知道”三字,充满了对昏君佞臣的嘲讽。

接着,作者用“眼见他”组成的排比短句,三个“眼看他”,无非兴、亡二字,这与《红楼梦》中的“忽喇喇大厦将倾”是异曲同工之调。 作者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雄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

迫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 “俺曾睡过风流觉”,和开首“俺曾见”相呼应,说明了老艺人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叙说亡国痛史。

苏昆生曾说自己是“睁着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饱尝了万历、崇祯、天启、泓光四代的兴衰胜败。

秦淮艺人的身份,使他对统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

正是长吁短叹,无语凝噎了。 “饱”字形象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

这个词,语气尖刻,语意丰富,感情容量大,为一曲之眼。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在结构上起了总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乌衣巷”三句扩大了上一层中“楼塌了”的景象,把统治荒淫无耻所造成的后果,由统泊者的垮台扩大到国家山河的巨变。

“乌衣巷”句,借王导、谢安势衰,乌衣巷转换主人的历史,感叹现实的兴废。“莫愁”两句,巧用地名表变化。

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 “残山”、“旧境”、现实、梦境,物渺人非,江山换主,旧梦只有一晌之欢;残缺的山河在人们梦中清晰出现,过去的种种是欲忘不能,现实都是无限悲凄,这是悲限、痛极之言。

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舆图目换稿”分明是冷峻的现实,却又冠以“不信”二字,实则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泪和血,妙极天人,非大作手不能为。

不信归不信,现实却是:“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袅鸟。”这又是—种对比,任你信与不信,严酷的现实已是无法改变了。

“舆四换稿”的“换”字,包含了很多难言的内容。明亡后,清政权圈地薙发,清兵大屠杀,文字狱的广为连坐…… 这山河易色,人民血泪的种种,都在这“换”字中含混包括了。

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更让人声泪俱下,全无掩抑了。

原来于此有一总评:“天空地阔,放意喊唱,以结全体《桃花扇》。”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_《哀江南》。

《桃花扇》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1690年,孔尚任还京,任国子监博士,过了很长一段冷局闲曹的生活。他的剧本《桃花扇》,正是经过了长期酝酿,于1699年左右写成的。

扩展资料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参考资料:-桃花扇

《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是一部描绘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全剧共41出。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现为以下四点:

1、《桃花扇》贯穿全剧的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即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可以说暗线是根本性的,是文章的“主脑”,明线是显现的,最终是为暗线服务的。

而作者巧妙地借“离合之情”这条明线贯穿于整个剧作中,以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兴亡之感”这条暗线服务。这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成功之所在,从而真正的、完美的实现了《桃花扇》的中心主题。

2、作者写香君坚决拒绝马、李香君爱情的悲剧,正是为了她自己所憧憬的一个美满幸福的前景,坚决选择了她自己所认为比较正确的道路,也即作者所说的“兴亡之感”。

既然是传奇、〔眠香〕,把侯方域从阮大铖与杨龙友所做成的圈套里挽救出来,这王朝的代表人物;她的师傅苏昆生又是在复社文人声讨阮大铖之后,不但成为侯方域的“畏友”。

3、然而,是丝毫也不足奇怪的:“当年旧恨重提起,她师傅又是坚决反对阮大铖的人物、李双方的结合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小插曲。

4、李香君是一个以色艺著称的歌妓、阮大铖等对她进行迫害的祸根。因此当她跟侯方域结合,在《桃花扇》传奇里得了了集中而完整的反映,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荒淫无耻的生活,后庭花又添几种。

《桃花扇》相关资料: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赢得了最广泛社会人群的青睐。剧作的叙说,人物的语言既是个性化的,又是生活化的,是当时社会最普遍的语言表达。歌词诗化,按腔合律,虽有不少用典,但表叙浅显易懂。如此,文人学士可从用典中领略深邃的历史意蕴,而普通观众也能明了大意。

因之,300多年来,古今观众对《桃花扇》钟情不减,百听不厌。

以上资料参考:---桃花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zizatan/72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