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修之要,不在隔绝于世,而在隔绝于“妄”。此番入山,我主动摒弃手机、书籍等一切外缘,将身心全然交付于自然与功法,只求在纯粹的专注中,打破平日修行的瓶颈。闭关七日,未启手电以破暗,未凭钟表以计时,唯以灵知灵觉观照日升月落、寒来暑往。黄老师的教诲时时萦绕:“人之初始,与禽兽同源,鸟兽能应时序而作息,皆因守其本真;今人困于器物,失却灵觉,实为自性退化。”此言如警钟,令我深谙:修行的本质,是剥离后天习性的遮蔽,以天地为洪炉,以自然为真师,在无扰的境相中,炼就本自具足的清明与通透。

隐修之路,贵在“顺道而行,专注不怠”。饮食与日程皆循身心本然,无刻意强求,唯守精进之心。饮食上,原拟每日两餐,然入山后尘心渐息,食欲自减,遂顺随身体节律改为一日一餐。粗茶淡饭,不求滋味,仅为滋养色身以助修行,所谓“食无求饱,唯适其性”,正是此理。日程上,昼夜更迭便是节律,身心感应即为指针:晨起天微亮,即上座打坐两小时,收摄散乱心念,凝聚先天之气;继而站桩四至五小时,立身如松,沉气如渊,在静立中体察气血周流,感悟“顶天立地”的生命姿态;下桩后进食,餐后持咒缓步于洞前小径,让食气与清气相融,待心神平和,复归洞内打坐二至三小时,深入观照内在气机;随后修习动功一至二小时,以动练形,以形载气,使动静相生、刚柔相济;晚间压轴一坐,往往长达四小时,趁夜色静谧,涤荡深层业障,滋养先天元炁。日复一日,无丝毫懈怠,亦无半分执着,唯有“顺势而为,精进不辍”的坚守。

隐修第五日,是功法精进的临界点,亦是心境历练的试金石。外在的功法突破与内在的心性考验交织,终促成一场生命维度的跃升。功法深耕:破“广”求“精”,循窍悟道此前修行,虽涉猎诸般功法,却难免“广而不精”,难触核心要义。第五日午后,我决意破除此弊,精选三项核心功法,摒弃浮躁之心,每个动作凝神专注,深入修习逾一小时,循环往复三小时有余。在这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中,我渐悟:功法的精髓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体悟之深,唯有沉潜深耕,方能与功法的内在机理相应。晚间入坐,本拟稍作休整,却感气机勃发,遂临时起意打坐至天明。四小时过去,非但无疲惫之感,反觉心神清明、气机充盈,便顺势精进,直至破晓时分。下坐后,意犹未尽,直接起身站桩六七个小时,任阳光从东方升起,渐次洒满山洞,周身气血随日光流转,与天地之气相融相契,直至日近西斜,方收功进食。此次修持中,我尝试突破“单点观窍”的局限,将真意均匀布散全身。片刻间,周身温热如沐春风,炁机自发运转,循督脉缓缓上行。其间,心念微动,暗忖“此举是否偏离无为之道”,随即察觉此念为妄,即刻放下执着,任其自然流转。当炁机行至夹脊穴受阻时,忆及师传“观身堵则观窍”的要诀,遂凝神观定夹脊穴,摒除一切杂念。片刻后,真意自发拨转三坟四易图,在无形的运化中,阻塞之感渐消,功态复归平缓,而后重归观窍之境。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以往“仅能观定祖窍,后续窍位难持定”的瓶颈,更让我清晰照见自身类象功夫的根基薄弱——修行之路,如剥洋葱,层层深入,方能见其核心,也让我明确了后续补实基础、深耕细作的方向。
心境历练:
破“执”化“妄”,修心为要饭后稍作散步,虽已感身体疲惫,却仍想趁气机充盈之际,强化试力与动功。不料练至中途,突生变数:心绪骤然紊乱,如临万丈深渊,孤寂之感如潮水般袭来,呼吸急促难续,脑中唯有“逃离”二字盘旋。这是修行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心境波动,仿佛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浮躁,在极致的安静中被无限放大。我深知,这是修行路上的“魔考”,亦是心性成长的契机。当即收功,凝神持咒,试图平复紊乱的心绪。起初,症状稍有缓解,却反复加剧,威力更甚,仿佛要将我拖入沉沦之境。危急关头,我改持《三坟四易图》,在持续持诵与妄念反复的拉锯中,坚守本心,不抗拒、不执着,任其来来去去。九十分钟后,紊乱的心绪渐次平息,身体状态亦恢复稳定。此次历练,让我对“修行即修心”有了痛彻心扉的体悟:功法的精进离不开心性的支撑,外在的技艺再高,若内心有恐惧、有执着,便难登修行之高峰。所谓“魔由心生,境由心转”,唯有破除此心之执,方能在修行路上行稳致远。

此次闭关,以“观象、类象、破象”为核心纲领,辅以“观身、观窍”之法,融合静坐、站桩等诸般修持,是一场综合性的实修历练。七日虽有突破,却更清醒地认知到自身的不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功法层面,虽在深度修习中,体验到呼吸渐缓、气机深沉之境,但胎息之门仍未开启,可知火候未足,需在日后修行中持续积累,不可急于求成;能量层面,曾两次瞥见比平日更为宏大、连成一片的性光,且有稳定之象,这是先天元炁渐长的征兆,却也映照出精炁积累的不足,需在“开源节流”中持续精进——开源者,深耕功法以聚气;节流者,戒绝妄念以养气。修行之路,本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八字箴言。此次隐修的突破,只是漫长修行路上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唯有正视不足,方能砥砺前行。
隐修途中,并非只有枯燥的打坐与站桩,与自然生灵的几次邂逅,如点睛之笔,为纯粹的修持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禅意,更让我体悟到“万物同源,众生平等”的深意。一日傍晚,用火余烬煨炕,洞内烟味渐浓,遂开窗通风。抬眼间,瞥见洞外树叶下蜷着一条小蛇。彼时节令已至深冬,蛇本应蛰伏冬眠,见其于此,心中不禁纳闷。我未敢惊扰,只是静心持诵“太乙救苦天尊”,愿其能寻得安稳居所。片刻后,小蛇似有感应,缓缓爬入一旁的小洞,安然蛰伏。那一刻,我感受到生灵间的默契,无需言语,唯有慈悲与尊重。第五日夜,洞中静坐入静,忽有小老鼠窜上蒲团,顺着盖毯攀爬。察觉我的存在后,它愣怔片刻,便急匆匆遁去。人兽共处一室,无惊扰、无畏惧,唯有自然本真的和谐,恰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动写照。另有一日,晚风呼啸,洞内烛火摇曳。我正静坐观窍,忽觉有东西迎面袭来,灵觉一动,随手一抓。展开手心,不过是一片被风吹来的落叶。那轻盈的触感,如自然的问候,让我瞬间警醒:修行并非脱离现实,而是要在每一个当下,保持清明的觉知,不被外境所扰,亦不执着于外境,妄念起时,万物皆可为碍;正念存时,落叶亦是道之显化。这些细微的瞬间,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隐修的时光,让我明白:修行不在庙堂之高,亦不在深山之远,而在与万物的相处中,在每一个当下的觉知里。
当最后一颗雪莲丹下肚,七日隐修圆满落幕。时光如白驹过隙,七日转瞬即逝,却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七日,我不仅在功法上实现了突破,在心性上得到了淬炼,更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体悟到修行的本真——不是脱离红尘的孤高,而是在红尘中保持清明;不是追求神通的玄妙,而是回归内心的安宁。此次闭关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诸多助力与加持。感恩黄老师的大爱无疆,无私奉献黄老洞这方风水宝地,为我们提供了远离尘嚣、潜心修行的净土;感恩父母的理解与包容,让我能放下俗务,追寻本心;感恩若一的鼎力支持,为隐修之路扫清障碍;感恩郭师兄坚守脩身堂,守护一方修行之地;亦感恩每一位践行大道的师兄们,彼此砥砺,共同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隐修虽已结束,但修行之路未有穷期。往后,我将带着此次隐修的收获与感悟,带着师友的期许与祝福,继续深耕实修之路。不执着于过往的突破,不畏惧未来的挑战,唯有脚踏实地,精进不辍,在“观象、类象、破象”的修行中,在“观身、观窍”的体悟中,不断补实基础,淬炼心性,不负师恩,不负初心,不负这份难得的机缘,终达“明心见性,回归本真”的修行之境。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ddjy_35/62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没有了!